安徽胡氏宗亲网
标题:
倔强的生活,深刻的感悟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5-4-10 13:39
标题:
倔强的生活,深刻的感悟
倔强的生活,深刻的感悟
——读胡永超公众号文章有感
今天偶然拜读了四川胡永超公众号文章《讲述胡家人自己的故事》很有感触,特将全文推荐给大家,并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
该文不长,分为九章。没有明显的时间线,也没有明晰的故事情结,更象是平时的小练笔、小感悟。但很能打动人,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积极面对人生的精神状态,在辛勤的劳作之余,还能安心的研究氏族文化,尤其是对族谱和寻根方面的痴狂,令人佩服。
在生命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舵手。有的人选择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而有的人则坚守内心的倔强,即使风雨交加,也绝不轻言放弃。这份倔强既是生命的动力,也是灵魂的灯塔,引领我们在波涛汹涌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方向。
文章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我都特意加粗了,以便大家阅读。例如:“九洲胡氏宗亲群”创建时,群公告写道:“这里不是聊天群,是给胡家人留的一扇窗,推开能看见祖先的路。”
原文如下:
讲述胡家人自己的故事
第一章:田埂上的字辈
大暑正午,稻田蒸腾着热浪,母亲在青瓦土灶前缝补汗衫,父亲攥着缺角算盘核计公粮。七岁的我蹲在晒谷场,用树枝划拉“家族字辈”——这是父亲教的第一句字辈诗,说刻在祖祠的青石板上。不懂“字辈”是什么意思,却记得父亲说“咱家祖辈是从湖南挑着族谱走到四川的,石板裂了,字不能丢”。
初中在我家乡的中心校,因为学习好就当班长兼体育委员,却总在课间捧着《唐诗三百首》发呆。同学笑我“酸腐”,直到毕业,毕业那天班主任在毕业册上写下“心有鸿鹄,奈何囿于蓬蒿”。1996年夏天,他盯着录取通知书上的“仁寿县普高”,摸了摸珍藏口袋里父亲给的半张族谱残页,最终把通知书折成纸船,放进村口的溪流——家里的瘦田需要帮手,而他早该明白,有些翅膀注定要沾着泥星子飞翔。
在情感的长河里,他如一叶孤舟漂泊于时代的浪潮中。早年因醉心古文化的纯粹,常以诗词寄寓心事,却在现实的风雨中屡遭情劫。友人曾见我深夜于旧书桌前抄写《孔雀东南飞》,笔尖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处洇开墨痕,长叹“为何深情总被辜负”。那些年辗转于工地与办公室的间隙,在手机里存着83版《射雕英雄传》录像,羡慕郭靖黄蓉的侠骨柔情,却自嘲“现实里连杨康的权谋都学不会”。巧合机缘下2017年加入雷锋爱心团后,公益活动中的温暖瞬间曾让我嘴角轻扬——为山区孩子送书时,某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喊他“胡叔叔”,那是记忆里屈指可数的笑容时刻之一。
第二章:钢筋与诗稿
工地上的安全帽总滑到鼻尖,遮住北京的蓝天。1997年冬,是我第一次入北京打工在三环外的一个工地作搬砖工,夜里躺在通铺用烟盒背面写诗:“砖屑入眼难成泪,汗滴砸地溅星子”。直到2002年回到了家乡县城摆地摊卖袜子,人来人往,遇见穿旗袍的女人挑花色,袖口香水混着夜市油烟,喉间滚动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意思,最终只敢讷讷报价。城市管理者来抄摊时,攥着没卖完的袜子狂奔,怀里的《唐诗三百首》被塑料袋绳勒出印子,像道永远结不了痂的疤。
地摊生意最好时,在县城租了间破旧的小房子,墙上贴满从旧书摊淘来的族谱复印件。
2004年除夕夜,他数着为数不多存款单,父亲的遗像在木桌上盯着他,相框里夹着半张泛黄的字辈表。忽然想起族谱上记载湖南永州零陵水字桥曾经是老祖宗居住过的地方,想起父亲临终前说“有了钱,去看看祖先居住过的地方看看,寻根”,他对着窗外的烟花笑了——这是他人生第7次笑,比数钱时真诚。
第三章:屏幕上的根
2012年秋,工地夜班后,我蹲在宿舍门口啃馒头,拿着手机点开QQ群“胡氏宗亲交流群”。“我是四川仁寿的祖籍湖南的,字辈有‘继登启上明’”,这条消息发出去。2013年在镇上网吧发寻根帖,手在键盘上抖得像筛糠,当湖北胡老师回复“高石梯在清嘉庆县志有载”,他把打印纸贴在胸口,像揣着块烧红的炭。
2016年6月26日深夜,出租屋的键盘声惊醒了蟑螂。在电脑前敲下第一行字时,屏幕映出鬓角的白霜。写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田要好好种,字要好好认”,写母亲把晒干的桂花缝进香囊让带进城,写在工地《工作笔记本》上记录点点滴滴,经常被工友笑“酸腐”,却在暴雨夜帮迷路的老人找到家后,老人塞给他的一把炒花生——原来江湖不在远方,在每双接过善意的手掌里。
“九洲胡氏宗亲群”创建时,第一个加群的广东宗亲发来握手表情,他盯着“1/1”的成员列表,想起1997年播下的第一粒玉米种。三个月后群成员破百,他在群公告写:
“这里不是聊天群,是给胡家人留的一扇窗,推开能看见祖先的路。”
有人说他像个偏执的守夜人,却不知他每晚睡前都要核对一遍新入群宗亲的信息了解他们需要寻找什么,像老中医抓药般精准。
第四章:数字祠堂
2017年春,我在成都租了间地下室作“为工作休息地方”,墙上贴满各地宗亲对寻根的寄语。
创建“胡氏寻根群:旧算盘压着Excel表,手里拿着父亲的手抄字辈本摊开在键盘旁。重庆的胡大姐入群时说到“找了三百多年前的亲人”,视频认亲时双方隔着屏幕认亲,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连宗成功。
2018年非常荣幸参加了首届四川胡氏文化家风会,在酒店门口看见来来往往的胡氏家人真的非常感动,各种各样老族谱摆放在展厅。阿婆捧来1748年的手抄本,“看着手里的老谱,当七十岁老族长抚摸着族谱看着熟悉而又陌生字辈,120位宗亲中的一些代表发言讲述家族迁移历史故事,通过大家的讲述我这是才忽然明白,
所谓的传承,就是家族根源,血浓于水的传递。
第五章:迁徙的二维码
在信息洪流中守灯随着家族群增多人员复杂,虚假人士趁机而入、冒认宗亲的情况频发打着家族旗号做一些不理想的事。2020年6月15日,创建第一个“胡氏辨伪交流群”,拉来几位志同道合的族人整理研究创建了《辨伪十法》规。
2023年4月,我在老瓦房里注册“乡村胡哥幸福网”,同时鼠标在网络“注册商城”按钮上悬停三秒——自己买的旧电脑的旧算盘摆在显示器旁,算珠上落着新灰。首批商品是仁寿枇杷干及来自海南胡家人的水果零售,可是世事难料,事业再一次面临危机 因为人手不够及网络技术问题 ,关闭了商城损失惨重。2024年2月更名“胡姓生活网”那天,一位宗亲留言:“终于有了能发给需要需要的人看的电子族谱”,
望着后台跳动的IP地址,从四川到全国各地,忽然觉得每个光点都是迁徙路上的灯笼。
让我陷入了沉思,我相信只要坚持执着追求,一定会达到自己的梦想。
2022年清明,我准备计划做一个专门以家族寻根或者家族文化方面的公众号“乡村胡哥幸福网”。直到2023年4月的一天凌晨也许是酒精的作用让我寝食难安脑海中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文字,睡着了又被惊醒于是拿出手机看着曾经收集整理的资料最终决定注册公众号,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事,最终在大家的支持一下坚持过来了,当时也有家族网站在做寻根APP开发的AR族谱项目,让老照片里的祖先在手机里讲述迁徙故事,我摸着族谱画的“胡氏家族树”
第六章:时光里的握手
2024年冬,老家老瓦房的神龛旁多了方青田石印章,刻着“宗祠”字样。戴着老花镜看着远方宗亲邮寄过来的字辈信息,繁体字对照《康熙字典》标注古音:“‘贵’是贵在清白,‘子’是子承父志。”
2023年春,第四届胡氏家风会在九眼桥附近酒店举行,霓虹映着锦江九眼桥的夜景,活动现场的展板上的古族谱与AR投影交织。我站在“胡氏青年志愿团”位置进行工作,看着荧屏上滚动播放家族历史变迁史,我忽然想起1996年折成纸船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含义。原来有些船终究会抵达,不是漂向远方,而是回到最初的港湾,载着满船星辉。
散场后,我独自坐在锦江畔,虽然有点小雨,手机弹出新消息:甘肃敦煌的胡氏宗亲胡家上传了他爷爷手绘的迁徙路线图,红笔在“族谱”旁画了颗五角星。江风吹过,带着湿润的春气,摸了摸口袋里的U盘,我拿着存着从2012年至今的所有家族资料,像本生长在数字时代的活族谱让我陷入了沉思。
字辈诗在夜色里闪烁。我第21次微笑,这次眼角有泪,却终于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我一人一事的坚守,而是千万个“我”在时光里接力,让刻在石碑上、写在族谱里、融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长出新的枝桠,永远向着天空,向着远方,生长。
第七章:二维码里的祠堂
老瓦房的木窗棂上结着晨霜,我对着电脑呵气,试图驱散屏幕上的雾气。2025年3月的日历撕到第15页,摩挲着父亲的旧算盘,算珠在掌心硌出红印,忽然想起2019年广佛肇联谊会那位顺德宗亲的话:"老胡,要不让企业冠名吧,现在搞文化就得学会借东风我当时拒绝了。"
手机在搪瓷茶缸旁震动,家族群里跳出95后宗亲小羽的消息:"胡叔,我做了个AR祭祖Demo,您看看?"点开视频,祖祠的3D模型在屏幕上旋转,点击"流芳百世 源远流长"匾额,竟浮现出1543年手抄族谱的动态影像,字迹在虚拟碑刻上逐行亮起。盯着视频里飘动的电子香烛,突然想起去年清明,小羽蹲在祖祠前用激光扫描仪测绘梁柱,阳光透过她染成浅灰的发梢,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时他还暗忖"染头发成何体统",此刻却觉得,这些光斑正聚成新的火种。
第八章:迁徙的字节
成都的夜色阑珊,电脑键盘声与咖啡机的轰鸣交织。"想起家乡枇杷滞销时,在直播间对着镜头笨拙地说"这是我们胡家的土地养出的果子",百万网友的点赞化作购物车的订单,却终究填不满数字时代的无底洞。
深夜的旅馆房间只剩我一人,墙上的电子地图仿佛显示着全国各地胡氏宗亲的分布光点及对寻找亲人的渴望。鼠标滑过网页,想起三个月前收到的那封邮件——定居海外的胡氏第三代用Python编写了字辈遗传算法,试图通过DNA数据匹配迁徙路线。这是我笑了,笑声惊飞窗外的麻雀——父亲若泉下有知,大概会觉得用算盘算不清的事,终究让这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用代码算清了。
第九章:时光的榫卯
我父亲常说,胡家人走到哪儿,根都连着祠堂。"举起父亲曾经用过的的旧算盘,算珠在秋日阳光里折射出彩虹,"但今天我要说,根不仅在祠堂的青石板上,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坎上,
当我在网站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家族相关资料时,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符号字辈时,一个接一个的支系找到了自己的亲人,这是让我无比感动和欣慰。
暮色浸染古色古香的街道楼阁飞檐时,我打开了AR功能。扫描地面的字辈投影,父亲的影像突然出现在心间呈现,还是1996年那个夏夜的模样,手里捧着半张族谱残页:"永超,这些资料不能丢。父亲的声音再次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这是家族的根血浓于水的传承。
月光漫过匾额,照见地上未干的二维码地贴,古老的字辈与现代的符号在青石板上重叠。摸了摸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2012年至今的所有数据,忽然觉得这不是冰冷的存储设备,而是用十年时光酿成的酒,装着工地的砖屑、地摊的汗水、屏幕的荧光,还有千万句"宗亲你好"。
童声念着诗歌,惊起一树寒鸦。我第22次微笑,这次没有泪,只有晚风带来的桂花香——那是家乡的桂,也是仁寿的桂,更是所有胡家人记忆里的桂,在数字与现实的交界处,开得正盛。
此刻,老算盘的珠子还在轻轻晃动,算的不是账目,而是时光。而终于明白,所谓永恒,从来不是凝固的石碑,而是无数个"胡哥"在时光里接力,让古老的姓氏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新的年轮。
胡氏家族的故事就会像门前的溪流,带着泥沙与星光,朝着大海,也朝着星空,永不停息地流淌。
欢迎光临 安徽胡氏宗亲网 (https://hu.ah.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