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语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孝文化在我国绵延几千年,《尚书·康诰》中已有周公重视“孝”“友”记载,他认为人之罪恶莫大“不孝不友”。孟子亦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指出道德必须以“仁义”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 讲究孝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国人的最鲜明的国民性。研究、倡导孝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人生的,培养目标是完善的人格。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道德高尚的第一目标是拥有 “仁”,“仁”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第一概念,也是全德之名;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所以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以孝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孝为实践的原则。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也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先为其易,后为其难;先自近始,后乃及远。沿着由至亲到远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充,最终达到博爱的目的。孝却是入德之门,为道德的起点,为一切道德的动力,达成理想的人格的基础。而理想的人格是拥有社会性和协调性,以社会为本位,以树立社会责任心为目的,“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鼓励学生从社会出发,使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国家、天下关系中的地位,达到天下的太平盛世。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孝文化教化的作用下,孝文化塑造了人格,孝道观念深入人心。 |
欢迎光临 安徽胡氏宗亲网 (https://hu.a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