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4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儒商胡贯三家族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1:59: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胡宁生 于 2017-5-14 12:03 编辑

图文:胡时滨
儒商门第 五代三品
胡贯三的故居“惇仁堂”
    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古黟西递村中,徽商巨贾胡贯三的故居“惇仁堂”,和其长子胡尚熷故居“膺福堂”、次子胡尚焘故居“三畏堂”、三子胡元熙故居“笃谊堂”、孙子胡积堂故居“履福堂”,以及胡贯三为接亲家、朝廷重臣曹振镛而特地修建的“迪吉堂”、“走马楼”等,引来了无数游客的好奇与惊叹。那高大宽敞的厅堂,气度恢宏的构造,灵巧方便的便厅,别致的天井庭院,精致的石雕、砖雕、木雕等,无不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富贵。而有关胡贯三家族诚信尚义、诗礼传家的故事,也为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所津津乐道。
胡尚熷故居“膺福堂”
    据《西递胡氏壬派宗谱》所载:“自明代宣德九年(1434)至崇祯元年(1628)共195年中,西递村考入邑庠(县学)、郡庠(府学)的庠生(秀才)39人,其中录取国子监(最高学府)的监生4人;而清顺治元年(1644)至雍正十三年(1735)共92年中,考中秀才的有94人,其中监生36人,清乾隆元年(1736)至道光六年(1826)共91年,考中秀才的320人,其中监生190人,贡生33人,经乡试考中举人的有胡元熙(胡贯三之三子)、胡积城(胡贯三之孙,如川之长子)和胡时浩、胡成瑛4人。”据《黟县三志》载:“自道光二十九年以来,西递村乡试考中举人共有10人。在这些秀才、监生、贡生、举人中,被封赠儒林郎、中宪大夫、通议大夫、通奉大夫的有37人;任县承、知县、知州(府)都察院经历、理问、布政使、司等官员有39人,县级训导、教谕8人。”
曹振镛修建的“走马楼”
    胡贯三生于清雍正癸酉年(1733)殁于乾隆甲寅年(1794),为明经胡氏二十四祖。清乾隆初期被诰封正四品,中宪大夫,去世十四年后的嘉庆十三年(1808),因其生前崇文尚义,乐善好施,朝廷颁发“圣旨”:追封为正三品,通议大夫。祖父丙培、父亲应海重视教育,大举兴学,以儒学提高子孙的文化素质,用伦理统一后代道德规范,从而巩固徽商经济基础,并开拓仕途经济,强化宗法制度以促进本宗族和谐团结、持续发展。丙培、应海父子二人均被诰封为正三品,通议大夫;胡贯三之长子胡尚火曾(如川),清贡生,官至从二品,通奉大夫;三子胡元熙,历任杭州、湖州、嘉兴等地知府、官授武选司郎中加四级,正三品,通议大夫,为清朝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的女婿。孙子胡积城、胡积堂均为儒商,官授正三品,通议大夫。被誉为“明清胡氏诗礼孝义人家”的胡贯三祖孙五代,崇儒重教,贾而尚义,以“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为日常行为准则,选“先儒后商,以商助儒,以儒入仕,以仕保商”为人生事业发迹的途径道路,由此可见,西递的鼎盛时期在清初,它与徽商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商业的迅速掘起又与儒学的普及推动戚戚相关。
前世不修 从商学徒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跨过新年才年满12岁的胡贯三,却要辍学跟随胡氏本家出门上路,到休宁万安店铺当学徒做生意去了。
    胡贯三的父亲胡应海,是西递明经胡氏“四家”的后裔。自祖上胡士良率领家族,在北宋元丰年间从婺源考川迁到黟县西递后,单传历九世一直到胡仕亨,才开始枝繁叶茂,繁衍成望族(仕亨公的大儿子生了九个儿子,俗称“九房”;二儿子生了四个儿子,俗称“四家”),而到胡应海已是胡士良公迁黟的第24世,一共有兄弟四人,依次为“海”、“鸿”、“淋”、“潜”,为宦经商都很有成就,特别是胡应鸿的五个儿子,天资早慧,精明能干,人称“五虎同门”。胡贯三和胡应鸿的第四个儿子同庚,几个叔伯兄弟都在一起读书启蒙。相比之下,他胡贯三属单门独传,父亲年近不惑才喜得贵子,取名贯三,字学梓。古有“韦编三绝”的典故,意思是指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古语云:“韦编三绝然后贯之”,“贯三”就是说只要刻苦攻读就能贯通经史而成大器。而梓木常用作刻版印刷,代称读书行文。这名字包含着希望他仕途上进、光宗耀祖的意思。
    胡贯三就在族馆“燃藜馆”中启蒙,背《三字经》,学《千字文》,读“四书五经”,对对子,临字帖,习珠算。但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先生所讲的明经胡氏渊源的故事。
    明经胡氏本是大唐王朝李氏的后裔,始祖昌翼公是唐昭宗的嫡系后裔,为避朱温叛乱,被在京城为仕的胡三公抱回故乡婺源抚养,于是就改姓为胡。尊胡三公为“义父”。宋时胡昌翼后裔支分十天干,壬派胡士良举家迁至黟县西递,并逐渐繁衍成望族大姓。
    特别是每逢过年过节,到祠堂里去办喜事,那隆重肃穆的气氛,那一板一眼的礼节,那历历在目的楹联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诏群昭群穆胥尚齿亲,不逾尊祖敬宗收族;迪父子父孙咸为宅俊,丕用立身行道扬名。”“为道不远人,是子是臣是弟友,须要各全其道貌岸然;治生惟本分,或农或读或工商,总蕲无忝所生。”“典礼溯前型,受氏千年,陇右宗盟昭世守;诗书培后裔,垂荣百代,江南物望振家声”。祠堂中的这些楹联他虽然还读不懂它们的深刻含义,但正像先生所言的要时刻不忘祖训,修养自身,诗礼传家,全人伦之道,诚信尚义,本分谋生,才能立足社会,垂荣百代。
    这些楹联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他奋发上进,从而继承家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一次,先生望山观景,得一上联:“黟县山多黑”,但一时想不出来下联。第二天,先生外出会友,为防止学生吵闹,行前留下话说:嬉戏可以,但必须先完成课业,对出下联,否则重罚。
    “黟县山多黑”,这则上联字不多,是析字联,“多”、“黑”合为“黟”字,表示地名。小伙伴你望望我,我看看你,绞尽脑汁,也没着落。只有胡贯三眼珠溜转,早已是胸有成竹。
    燃黎馆不远处有口方塘,名“淀池”,水深呈青碧色,其味甘美,俗称甜池,夏日小伙伴们常在其中凫水嬉玩。
    “淀池水定青。”先生回来后,读到胡贯三所对出的下联,连连称妙,说:“此童日后必成大器!”
    虽幼有攀官折桂的理想,但传统的经商民俗,使得胡贯三还是抛下诗文,告别私塾,踏上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商途。
    时为清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
发迹鄱阳 入赘为婿
    一艘艘粮船首尾相接,轻驶在浩淼的鄱阳湖上。年轻的胡贯三绸衣小帽,一派儒商气度。历经十余年的商海洗礼,胡贯三的经商观念及技艺已经炉火纯青。这次与鄱阳“万春源”米行的万老板商妥一桩大买卖,亲自押船而来。
    年轻有为的胡公子,一路与船上的伙计、米行的帐房先生等指评山川秀色,喜叙米价行情,真乃春风得意,谈笑风生。
    万老板系鄱阳人氏,已历商数代,积有万贯资产。但美中不足的是膝下无子,仅小女翠云依绕膝前。
    鄱阳是江西省的赣北大门,更是商埠重镇。城内行人如织,到处是绸庄、当铺、茶馆酒楼、川广药号、南北山货店,那“诚招天下客,载誉满三江”的招幅随处迎风轻飘。“万春源”米行前店后家,四进大院,店内二厅。账房先生如实向万老板禀报押运经过,盛赞胡公子精明干练,诚信经商的为人品性。
    万老板夫妇都已年过半百,小女翠云也年过二八。万家香火何人传承,祖传家业谁来振兴,一直是老夫妻俩牵挂在心的难题。胡贯三的到来,使万老板眼睛不禁一亮。万家与明经胡氏已是多年世交,万老板对胡贯三的一表人才也是早有了解,特别是这次听所派去的随船押粮回来的管家谈到,胡贯三的诚信经商的一件件事情,更博得万老板的好感。深感把娇女托付给如此儒商,很是放心。遂选定日子,招胡贯三为婿。
    此后的日子里,胡贯三没有辜负岳父岳母大人的期望,他与万翠云姑娘果然是恩恩爱爱,举案齐眉。几年后岳父大人仙逝,胡贯三掌管“万春源”,制定“信誉第一,服务第一,信息第一”的营商宗旨,加上他雄厚的资金,精明的手腕,终于赢得一流的信誉。于是他订立新约,雇用新人,将该行多年积蓄换为流通的银票,大刀阔斧地干起了事业。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2:0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宁生 于 2017-5-14 12:01 编辑

赈灾见诚  鸿归于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暑夏。
    知了有气无力的嘶鸣,随热浪一阵阵逼来;青娃躲进了水塘里,不敢出声。山溪消失了踪迹,漳河在无声地呻吟,河滩露出一堆堆硕大的鹅卵石。府县古道旁的杨柳也无精打采的耷垂着,失去了往昔的丰韵,末端的叶子已经枯黄。草径无露,晨风不再甜润,空气中盈满野艾酸辛。自立夏以来,天未下过一滴雨;民谚道:“大旱不过七月半”,可时节已近处暑,天空仍旧没有一丝云彩。
    古黟乃至皖南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的徽州,粮食自古紧张,丰年只有半年粮。遇上旱涝等自然灾害,更是无处籴粮。精明的胡贯三在几年前便着意在鄱阳湖地区投资建起了不少囤积大米的粮库;在阊江流域,租下了运粮船队;西武岭古道一路,他雇了上百人的骡马大队,而为这上百人队伍服务的茶馆饭铺也建起来了。这一年,他从江西贩粮至黟、祁、太平等地出售,这场面、这气魄、这生意,都是古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西武岭头新米至,担夫羼土碓羼糠”,胡贯三的骡马粮队,给山乡饥民带来的希望。特别是,面对饥民,胡贯三并不是一心仅想发财,而是救民为本。他先把赈济粮发给百姓,待来年收获再返还;或是雇工修桥补路,以工代振。当时就有文人赞道:“山田力薄半无泥,养得亲来子又啼;此地年丰休便喜,水旱还须向江西。”胡贯三从此放开手脚,做起了粮食转贩贸易。脱货后,又将黟县的土特产品再贩往江西出售,如此循环,周转快、利润多。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人劝他“乘时谋利”,胡贯三却说:“让这里百姓灾荒能够缓解,也就是大利了。”他毫不犹豫地减价售粮,而且还设粥棚“以食饥民”。因为胡贯三“取予有义”,“居商无商商之心,不效贪商窥窬分毫”,丰年不贱价伤农,灾年也能平价售粮,顿然使他赢得了声誉,为从事更大的生意创下了名号。以后,胡贯三又陆续在一些城镇码头开设了绸庄、盐铺、水产鱼鲜和土特产品店,以及烟馆、酒楼等。经过数十年悉心经营,胡贯三父子已拥有了36家店号,遍及鄱阳、九江、南京、杭州等地,逐渐成为“江南六富”之一。
    原先胡贯三父亲的四个亲兄弟都是显贵大户,特别是他父亲胡应海和他大叔胡应鸿均家族繁荣,家财豪富,在西递村中均首屈一指。而从胡贯三开始,胡应海家族更是代代繁荣;胡应鸿家族却逐渐衰落,家产逐渐流入胡应海后辈的手里,因此西递民间有“鸿归于海”之说。
诚信为本 义惠邻封

    胡贯三发家之后,一方面乐善好施,炫耀乡里;另一方面又特别讲信用,义惠邻封。其事迹当时在徽州流传很广。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皖南发生洪涝灾害,洪水冲毁了徽州府城歙县太白楼下的河西桥和道教胜地齐云山下的登封桥等。河西桥是婺源、祁门、休宁和黟县等地进入徽州府城的交通要道。府台治下的父老合议,意在徽商中募捐银两对石桥进行重修。乡众备宴酒楼,并驰简如请久亨大名的胡贯三。不巧胡贯三因商途劳顿负恙在家疗养,两个年长公子胡尚熷、胡尚焘又都处出忙于经营之事,一时不能返归故里,只得差遣幼子胡元熙全权代表,并再三叮嘱其相机行事。
    胡元熙来到府城,众人见赴宴者乃是一乳童,心中不快,于是故意空出首席相让。酒过三巡,主人拜出随意乐施的黄本,请位于首席的胡元熙先开手。元熙却也初生牛犊,爽快应允,挥毫写下“修桥一应银两独家承认”。众人一片哗然。当时席间徽州诸县各大商贾名宦俱在,百万巨富者也不乏其人,眼看胡元熙一小乳童独占风流,都不由忿然不已,但因为有言在先,又不便发作。
    当即,胡元熙返家后向父亲禀告席间之事,胡贯三一听大呼不妙,乳儿还不懂得谦谦行事,得罪众人,难免不受人暗算。但答应之事,又不便反悔。深思再三,胡贯三急令一帖身管家同儿子元熙一起再赶赴歙县,连夜重金买下太白楼旁的山岩,同时将附近一应砖木石铁工匠,全部倍价包下,预防有人捣乱。无奈附近山岩不便采石,为讲究信用,只能够从百里之遥的休宁县开采赭石,以供修桥之用。为修此桥胡贯三不得不关闭12处当铺与钱庄。这也许是河西桥为何未用歙县青麻石而用红石的缘由。
    八年后,工程竣工,耗银近10万两。重建的河西桥16孔,全长290米,宽9米,高近10米。桥心建有碑亭,记载了胡贯三父子捐重金修桥的事迹。而胡贯三讲信用,肯施舍,又广传佳话。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冬,胡贯三及其公子胡尚熷、胡尚焘又投巨资,独力修建休宁县齐云山登封桥。齐云山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集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山光水色为一体,自然景色十分秀美。清乾隆帝巡游江南,赞誉此山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自唐朝乾元年间便有道士在此山活动,特别是明世宗皇帝在齐云山敕建宫殿,钦赐山额以来,朝拜之人“冠盖相望,毂击肩摩”。然而因为黟川萦绕,是黟县至杭州货运交通的大动脉,民谚云“忙不忙三日到余杭”;游人登山平时靠“伐木为桥”,一遇山洪,“溪流迅急,惊涛跳沫,危险特甚”,致交通阻断。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始建石桥,后屡圯屡修。胡氏重建的登封桥,至乾隆六十年竣工。道光三年的《休宁县志》曾描述了它的规模:“洞者九,高四丈,长四十有四丈,广二丈四尺,石厚堑深,栏周址固。”鸸对如此义举,当朝的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歙县人曹振镛曾惊呼:“呜呼,胡通议(学梓)诚好义也哉!”并亲自为登封桥题额:“惠济邻封”,赞扬胡贯三讲究诚信,行善积德,做好事对左邻右舍都有恩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2:01:10 | 只看该作者
官商联姻 乘龙快婿
    歙县河西桥、齐云登封桥等工程竣工,胡贯三家业也因此荡半,虽属善举,却也因名声太大同诸多府人结怨。为防祸及身后,于是胡贯三思忖“政府庇护”。
    当时,歙县雄村有名士曹文植,家贫,很有文思,是曹宗孔侧室(小老婆)朱氏所生,住在郡城歙县,无以生计,生活窘迫。其伯父宗仁为正室(大老婆)洪氏所生,居住老家雄村,人丁兴旺,生活富裕。因其父宗礼为生活常向胞兄宗仁请求接济,日久产生矛盾并反目不和。传说,当时宗仁在雄村建起了曹氏宗祠,取名“孝思堂”竟立下了“庶妾孽子,不得入内”的祠规、宗礼死后的牌位也不准送入祠堂。曹文埴家境之窘困,由此可见。当时的胡贯三腰缠万贯且又慷慨大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曹文埴并倾心交谈,结为知己,胡贯三于是寻机大力义助,赠纹银千两为他盛装入京,更极力代他上下斡旋。不久,果然时来运转,风送滕王阁,曹文植进京殿试,一举蟾宫折桂,点榜传胪,即殿试第二甲第一名,官至户部尚书,深得乾隆皇帝宠信。儿子曹振镛刚成年就考中进士,不断加官进爵,后被擢为工部尚书,不久又升为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清代不设丞相,由大学士辅佐皇帝,所以民间又多称曹振镛为相国。
    曹文植临终家训,嘱厚报于明经胡氏。怎奈胡贯三是一个商贾,无从提拔,商议再三,曹振镛便把自己最宠爱的小女下嫁给胡贯三的小儿子胡元熙。后来曹振镛在返乡省亲之暇,还专程到黟县西递村会亲家。
    曹相国一直为女婿入宦煞费苦心。这年适逢春闱。殿试前,相爷在京都乾清门外的“相府”设宴盛请众主考官。达官显贵纷纷驾临敬酒,以附相爷。曹振镛乃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的爱卿重臣,自然精于仕途,通晓官场经络,酒酣之际,应道:“小婿初出茅庐,年仅弱冠,乳名尚经,还未有正式名号,诸位大人才高八斗,请不惜赐名赏字。”当时殿试,才子高手芸芸,由主考官赐名,不仅易于遮人耳目,又显出对考官们的敬重。主考官也心领神会,为允殿试时关照方便,于是赐名“元熙”。元者,第一也,而熙字既有光明灿烂,还有兴盛发达的含义。
    西递村胡氏子孙取名本很讲究排辈,这也是胡贯三的三个儿子胡尚熷、胡尚焘、胡元熙(尚经),辈份却不统一的原因。
    赐名元熙,意思是祝曹相国官运亨通,胡贯三家族兴旺发达,胡大公子前途光明,一石三鸟。谁知走漏风声,曹振镛的政敌借此暗地里大做文章,一夜之间,京城大街小巷,甚至酒楼厕所都巾满了“新科状元胡元熙”的字帖,直闹得满城风雨。考官近于时势,只得在殿试时点胡元熙为“进士”,外放任杭州知府,做了个清廷的“梁中书”。
文商并茂 崇文尚义
    “碧峰南畔起嶙峋,带水环山远俗尘。百里文星相触续。一官心力与陶甄。抡英今日偕兰芷,作端他年即凤麟。最喜落成逢九月,黄花红叶总亲人。”
    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秋,黟县城乡广为传颂的事件是碧阳书院的竣工。县丞官焕欣然歌咏,赋了上面这首诗,题为《九月至黟见碧阳书院落成》。
    黟县有书院始自元朝。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建四都黄村集成书院,后来陆续兴建有七都渔亭中天书院、五都淋沥书院、七都石墨岭的桃源书院、浔阳书院、县城的横江书院等。但到清朝嘉庆年间,这些书院或因末被宦门阉党所毁,或因年久失修而倒坍。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知县、广东三水胡排上任伊始,即谋划如何重建书院、大兴义学。而明经胡氏遵循相父曹振镛的希望,也正思考着如何兴文重教,发达家族,长盛不衰,所以带头响应。胡贯三首输白银5000两作为启动资金,显贵富豪也纷纷捐资捐物。胡贯三的大儿子胡尚未捐银15000两,为最多,被推荐为董,主持书院的筹建工程。
    碧阳书院建在县城霭门外,碧山之阳的上堂山坡,共有一殿二祠九堂,即朱子殿、崇教祠、书斋祠、尊道堂、敬义堂、致知堂、观善堂、修善堂、修身堂、正心堂、诚意堂、格物堂、迎霭堂等,分成四大单元,容祭祀、传道、授业、生活、娱乐为一体。其间巷弄相通,屋廊相接,雨天穿行其中,十分方便,体现了胡尚未的匠心。书院殿祠主体建筑多仿照西递村明经祠、敬爱堂和追慕堂等祠堂厅厦的结构。无论是布置规模还是设备、规条、藏书等,在徽州府当属一流。更为可贵的是胡贯三家族带头筹募资金,招收贫苦人家子弟入书院学习,“义学”之风颇盛。知县吴甸华曾亲作《新建碧阳书院记》和《经理建造碧阳书院记》,赞扬明经胡氏,特别是胡贯三父子“崇文尚义”之精神:“若胡君者,可不谓心尚文教,诚于乐善者欤?监造始于嘉庆十四年二月,功竣于十六年七月。绅耆相率以谓胡君为谨慎和平,趋义好善,于书院之功尤懋,循紫阳书院例,以卫道、配位、清余念书院造就人才,有创之者,尤望有继之者,胡君之事询可为斯邑风矣。允绅耆清,亦所以垂功将来也,故书石著之。胡君名尚熷,字如川,号焜泉,中宪大夫,晋通议大夫,六都西递人。”
    遗憾的是徽商巨贾胡贯三已于乾隆末年仙逝,未能亲眼见到书院落成,但可以告慰他的是:碧阳书院崇文重教、乐育后生,已经成为古黟文化的据点及培育人才的摇篮。特别是胡氏子孙,都能继承祖先的遗训,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被誉为“明经胡氏诚信孝义人家”。仅方志史书和族谱记载的就有:
    胡贯三的祖父胡丙培曾捐资修筑石山村至西递村长达七华里石板路,修建横冈凤凰桥。
    胡贯三除捐资重建歙县河西桥和齐云山登封桥外,还捐银助造渔亭永济桥、昌建县城的碧阳书院和西递村口的明经祠,修造黟、歙、休、祁大路九处一百六十余里。
    胡贯三大儿子胡尚熷,除捐资倡造碧阳书院外,还捐造县城东岳庙、潭口村癸酉桥、修建黟歙休道路近百里,施粮施药,造西递村口魁星楼、文昌阁。
    胡贯三的小儿子胡元熙主修道光本《西递明经胡氏族谱》。
    胡贯三孙子胡积堂,造“笔啸轩”书屋和“凝瑞堂”厅厦,独资建造黟县城乡最大的碑坊:节孝总坊,并著有《笔啸轩书画录》、《迥坞山人笔记》、《致如一得录》,刻有《腐谭集》、《胡雪眉诗钞》等著作,成为国内名人,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和《中国读书大辞典》。
    胡贯三的第二个孙子胡积成,建西递村中的“七哲祠”祠堂,造“凌云阁”。
    在村中“官厅”里现在还保存着清嘉庆十三年(1808)朝廷颁发的“圣旨”(即奉天诰命),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胡元熙之父胡公贯三,捐建书院、造桥筑路、恤灾扶困、福及乡党、善行所及,礼义兴焉。是躬淳厚,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为贻谋之方,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尔贾而崇义,乐善而施,特赠尔为通议大夫,锡之诰命,於哉!”
    崇文尚义,胡贯三家族终于完成了亦商亦文的转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儒商或文人。
盛世修谱 启迪后裔

    巍峨的胡文光刺史碑坊,庄严的本始堂明经祠,装灯结彩,更显富丽堂皇。
    道光乙酉(公元1825年)金秋,由胡元熙主持、聚族修撰的明经胡氏壬派宗谱完工。为纪念这大喜大吉的日子,在西递村双溪口、上厅坦及本始堂前,同时设台开锣演戏。
    本始堂前的“花台”前沿的两边立柱各自分别向两旁斜出,立有彩门,嵌以花窗间隔,上方饰有门楣,配黑底描金的眉额小匾。正壁两边是“出将入相”门,金顶铺盖,台口上檐是雕花挂络,台口边是一尺高花栏。
    戏台至祠堂大门铺有大红地毡,间陈古铜鼎,祠堂廊内挂红缨络明角灯,高陈的两块执事牌倍添族人自豪:
    一块为“总辖六州诸军事”。南宋时,胡公贯之,大敌当前,出资招集义旅抗金,屡建战功,受到朝廷的嘉奖,宋高宗特地嘉赐了这块誉匾。另一块为“理学名儒”。宋元期间,明经胡氏曾经出现过七位著名学者,被尊为“七哲”,影响深远。
    回廊内还摆放村中宗祠收藏的“忠孝”、“诚信”“尚义”等一人多高的牌匾。还挂有一丈多长的大条幅两幅:其一是唐伯虎的山水画,其二是文征明的草书。
    一年前的道光甲申年(公元1824年)九月,胡元熙提议各房族长在明经祠中议事,启动了续谱工程:十月开局,在敬爱堂收捐银钱,在种德堂纂辑宗谱。
    1825年初在敬爱堂开雕谱稿,数月竣工,九月祭谱逐辈进行:初三祭明经胡氏义祖胡三公及族祖七哲名儒,初六祭始祖明经公,初九祭迁祖士良公。与此同时,在初二日开始演戏,至十二日共唱戏60余本,观众达10多万人。初六是大祭之日,从早晨至夜晚,从黑夜至第二天黎明,一日一夜总共演戏10本,四乡十二都前来看戏赶热闹者不下数万人。这规模就全县来说也是史无前列的。族谱版片祭祀完毕立即焚毁,木炭用木匣装贮,掩埋于村东天马山,尔后各房支开始领谱。百姓与其说是仰慕胡贯三家族的财富,不如说是敬佩其诚信尚义,诗礼传家的为人。
    胡元熙不仅始终主持修谱,而且亲自作序,详细记载了明以胡氏,特别是壬派胡氏源流、谱系详情,而且以较多篇幅总结了胡氏列祖诚信经商、崇文尚义、乐谱好施的体验:
    “徽州民风古朴,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狭人稠民生艰,土特产品饶且富,水网纵横通四方,百姓多以营商为主,且多有成就。明经胡氏勤俭甲天下,桑梓情谊重。诚信尚义,诗礼传家,子孙后代应牢记祖先遗训:‘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科举进士,读书登第;经商则应讲诚信,重义轻利,以光宗耀祖,荫庇后裔。”
    历史为胡贯三家族的兴盛提供了大舞台,而胡贯三家族及子孙诚信尚义,事业的成功,更使得明经胡氏成为远近有名的望族。后人曾评论道:“西递之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西递之文商并茂、财丁两旺;西递之古朴典雅、如花似锦;西递之闻名遐迩传扬中外。这一切的过去和现在都离不开徽商巨贾胡贯三家族的贡献和奉献。”其业绩被族人引以为荣,其精神更为子孙所崇敬,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特别是其诚信尚义,诗礼传家的故事又给后人以更多的启迪。
    胡贯三家族的故事因而流传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4-12-28 04:00 , Processed in 0.120363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