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下午,就读徽州区文峰中学的外孙要补数学课,陪女儿将外孙送到歙县老师家。安排好时间还早,趁机到周边转转。女儿告诉我,徽州区灵山最近比较火,还是一个不收门票的景点,提议去灵山。
将导航设置到灵山,走不远就看见路边伫立一座四柱三间三搂石牌坊,是郑村镇槐塘村东头的“丞相状元坊”。这是座约建于明中期的牌坊,卷草式纹头脊,中有宝顶,龙凤板上镌“丞相”二字,额枋红砾石镌“状元坊”三字,左、右恻书分别写有“学士”、“亚卿”。“状元坊”是为旌表程元凤、程元岳、和程扬祖、程念祖叔侄四人而修建的,很是特殊。正面的“丞相”指的是程元凤。背面的“状元”指的是程扬祖。正背两面边间分别写着“亚卿”指的是程元凤的堂弟、工部侍郎程元岳,“学士”指的是直秘阁官员、程元凤侄子程念祖。
“丞相状元坊”的右边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情缘亭”,朱色底板“情缘亭”金字牌匾高悬门头。
途径棠樾。远观牌坊群立。上次去棠樾是从景区大门去的,这个角度看牌坊群,倒有一番新意。
三叉路左转,进入乡村公路,道路狭窄,但给人另一般惊喜。歙县是贡菊的产地,菊花金灿。收获萝卜的村民充满喜悦。
行间秋意凸显,斑斓的精致,让人目不暇接。
途径蜀源,“葵花”花期已过,但仍有寥寥游客。过蜀源驶往灵山,尽管是上山道路,由于是观光道路,很是宽敞平坦。车停到灵山村委会停车场,眼前一片山野风光, 金灿的树梢在绿色世界中特别醒目。
公路伸头俯看,山沟中黄牛悠闲的享受鲜草,一片田园风光。
村委会右侧有进村道路,拾级而下,进入古村落。
灵山村始建于后唐,是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它藏身山中,韬光晦迹,但深厚的文化底蕴,别具一格的村落构建形态、优美的自然环境随着旅游开发,逐渐为人们关注。
灵山是以方姓为主的古村落,姓氏始祖要追溯到轩辕皇帝左相方山侯方雷,后裔方杰兴始迁灵山定居后,宗族兴盛。
石巷通往古街,左看,一座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2年),叫“翰苑坊”伫立街口,这是座建于明武宗朱厚时期,为至安公、至中公、至功公三房夫人而建的牌坊,由性道公六世孙杰(字希英)执手建造。目前是徽州区内保存的历史最悠久的石牌坊,由于年代久远,地基下沉、石构件严重风化,近期以“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全面修复,恢复古牌坊历史原貌。
牌坊随山势而建,南北走向,高十余米,宽八米左右。在牌坊横梁上面横雕“翰苑”两个大字,在“翰苑”二字上面,竖雕“恩荣”。因当年武宗皇帝敕造时只下口谕,未下圣旨,故牌坊上方主“恩荣”二字,而非“圣旨”二字。整个建筑构思巧妙、设计新颖、匠心独具;石雕惟妙惟肖、精美绝伦,堪称一绝。
“翰苑坊”也是灵山古村落水口的重要建筑。考虑回程要经过这里,我们沿街而上,只是撇了一眼。
有说灵山古村是“天上水街”。它地处高山,溪水穿街而流。
地面条石铺就,猜想让街面宽敞些,有些地段条石挑向河面。小河将古街分为南、北两部分,古街大部分建筑在河右侧,而左边的建筑依林靠壁,分布疏松些。古街道皆由古石板铺成。门前都有桥梁相连,方便出入通行。
这条河叫“灵金河”,在视水为财源的古人看来,这流淌不息的泉水,就是滚滚而来的财气。给古村注入活力。同时,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灵山的古水街上就有大小不一的石板桥三十六座,关于三十六桥的得名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当年许国在皇帝面前吹嘘灵山的富有和秀丽景色,并写下了一首诗:“两典(当铺)一街楼,三十六洞桥不出村。十里海棠五里桂,万杆翠竹千株松。”前面两句写灵山的富有和人文景观,后两句写灵山的秀丽景色,三十六桥也就因此得名。
古街上的桥型造型各异,简单的,2、3根石条搁置两岸。复杂些的有的两侧有石栏,有的有装饰石阶......眼前这座石桥倒难倒我了,桥通向不是人家,而是山崖,且四根石条组合成三块桥面?是不是“观音庙”的庙址?——留下悬念。
河对岸宽敞地方有人在晒秋菊,好奇心驱使我前往问个究竟。主人热情的告诉我,这里是“高山贡菊”的产区。晾晒干的“高山贡菊”有人收购,而如果现卖,大的要5元钱一朵。
主人还介绍,这里是方姓集聚的古村,原来的灵山始建于东汉,由于人口增多于后唐二次迁居到这里。但仍然保留灵山的地名。追溯历史,自东汉始建这里已有1800年的历史,后唐时期迁移到现址也有千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悠久的历史也反映在地名的演变上,从“灵岩”、“灵阳”到“灵山”如同打开历史画册。其中的“灵”始缘由周边产灵芝香草,山中还有座灵坛。“岩”指的山体岩石遍布;“阳”是古人崇拜的无所不能的太阳。后融入佛教元素,说这里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灵鹫山的在中国的缩影,是“西天灵山”,就改为现名“灵山”了。
古街一处大幅墙画,远山近景,松翠云绕,天上人间,梦幻世界,灵气逼人。
沿“灵金河”的街道有三华里长,目前建筑保存很是完整,石板路边徽州民居层台累榭,可窥当年徽商鼎盛繁华场景。古街中段较宽敞街面这座民居凸显,层层飞檐,砖雕精美。特别是门眉上的五星,不知是原建筑就有,还是后来装饰的?猜想可能就是“方氏宗祠”?
同徽州其他地方一样,“晴耕雨读”、“日更夜读”也是文风昌盛的灵山传统,民间流传有“灵山十八弯,代代有做官。”
“亦贾亦儒”的灵山,整个村落的设计风格内涵丰富的古文明文化。尽管现在弃之不用的院落,小小的门楼的设计,蕴含有“天地方圆”寓意,精致的砖雕装饰的门楼中预留的匾牌,寄托对后人官运亨通的期望。
灵山村四面环山,古街夹在山峰之间的狭长空间,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大街小巷,都是用就地取材的古石板铺成。
河对岸一座廊坊建筑,美人靠既是护栏也方便村民休息。上部木雕图案精美。
也见一处民居两侧设有美人靠,但其规模袖珍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