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胡植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州隆里明经胡氏(原创)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23:29: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植诚 于 2021-1-25 23:44 编辑

第五世士才公(字邦傑):令宝公长子,生子三:汉言、汉衍、汉平(字);
第六世汉衍公(字希甫,号称积善居士):士才公次子,生子三:武、贡、理;
第七世武公(字子文):系士才公长子,生子三:柜、桓、昇;
第八世昇公(字时中):武公季子,生子捎;
第九世捎公(字元成):昇公子,生子三:之渊、之茂、之瑞;     
第十世之渊(字德源):捎公长子,生子忠;
第十一世忠公(字孟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00:06:37 | 只看该作者
绩溪龙井(宅坦)明经胡氏的迁徙流布及排行

    人口的迁徙是治平时期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绩溪的一部分,宅坦人也欢喜人丁旺,重开族,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宅坦人不得不向外迁徙拓展生存空间。宅坦先辈向外迁徙大体可分为“开族”、“经商”和“避难”这三种形式。
    开族型迁徒:从宋代建村至明朝初期,宅坦先人外迁的地点不远,主要局限于原徽州一府六县的范围之内,外迁的目的是为了“开族”,扩大胡姓的分布范围和影响,如第七代迁尚廉冲,第九代迁后宅(今西村自然村),第七代胡德真迁杨林,第十八代胡天寿迁歙县竹园
等;就是这类为开族而迁徙的例证。具体分布如下:本县本镇范围8次;本县外乡镇3次;本省外县4次,外省两次。
    经商型迁徙:这类迁徙始于明代后期,盛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止于民国中期,前后达300余年。明清两代,徽商崛起,宅坦先人为摆脱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为经商谋生纷纷向外迁徒(也有少数人因读书仕进而栖止他乡)。其中一部分人仍年老返乡,但大多数
在外埠置产定居。外迁主要走水路:北上沿水阳江、青弋江乘船抵芜湖,再往宁、沪、汉;南下由深渡经新安江去杭州、兰溪、金华、衢州,再由衢江、金溪、信江去江西的玉山、铅山。据宗谱记载和老人回忆,村人外迁清代以前以苏浙皖赣四省为主;清代后期迄民国村人外迁的省市以上海浙江为主;建国以后,村人由于就业、服役、顶职而外迁的分布几遍国内乃至日、美等国。经商的比例很少。
    避难型迁徒:历史上宅坦虽长期偏安一隅,但仍经历了不少劫难。据旺川的<应星日记)记载,明末清初,绩溪岭北各都士兵蜂起,为害乡里。如顺治三年(1646)6月宅坦村就被“焚劫一空”。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县境连年激战,村人深受其殃。为避战乱,村人开始了逃难大迁徙,据谱牒等资料统计,村人为躲避这场战乱而外迁者近千,主要分布在江西铅山、玉山、浙江的兰溪、衢州以及上海、天律等地,其中不少人死于逃难途中。1949年,又有两户宅坦籍人由大陆移居台湾。
    建国后至70年代末,由于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控制农村劳力外流,村人外迁渠道受阻,这期间除50年代初一些旅外人员的家属迁往配偶所在地及少数人由于复员转业、升学分配而定居外地外,其余均居村务农或习手艺。改革开放后,村人向外创业:、经商、顶职、升学分配及服役转业等。
    附:宅坦人外迁列详
    1、以开族为主的外迁支派(公元1030年—1540年)
    第五代胡文举迁七都寨里,此派共传至三十代止,原村址已成废虚,后由尚廉冲派取代;
    第五代胡文简、胡文秀迁安徽南陵管胡塘,该支传第十五代胡寄士止;
    第七代胡德安迁尚廉冲(今属上庄镇),此支现有明经胡姓人近300人,1920年参与宅坦会修宗谱;
    第七代胡德真迁杨林,即今上庄。胡适是龙井(宅坦)杨林派后裔。
    第九代胡宗文迁后宅,即现在的宅坦村西村自然村,现有明经胡姓人130人,1926年因故自修宗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4-12-26 23:18 , Processed in 0.089826 second(s), 1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