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仲尧和他的华林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21:3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胡仲尧和他的华林书院
奉新县志办
胡仲尧别号光辅,是奉新同安乡(即今沿里一带)人。《宋史》里有他和他弟弟仲容的传记。南唐时,李煜曾给他做寺丞官。入宋以后,他做过洪州助教,后迁国子监主簿,上任不久就死了。
雍熙二年(985),太宗下诏旌表他一家。仲尧进宫谢恩。太宗赐给他共重两百两的各种白金器皿。淳化年间(990--994),洪州境内发生了早灾。仲尧开仓降价卖粮,救济饥民;又用私有财产在家乡造了一座南津桥(在奉新县治西,即今上桥之前身。是翰林学士扬亿给作记的)。太宗非常称赞他这些善行。允许他每年以香稻,时果进贡。并准他进贡时从皇宫内东门进,这算是一种恩赏。淳化五年(994),他又打发弟弟仲容进宫贺寿宁节,这次太宗对他家的恩赏就更隆重了。在爵位上:特授仲容试校书郎之职;在物资上,赐袍笏犀带;在精神上,以御书慰勉。这事他经常向人炫耀,当时公卿大夫也多赋诗赞美,表示羡慕。死后葬在家乡李八百洞之右的雷家山,墓碑曰:“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之墓。”墓志铭是宋初著名词人、宰相晏殊写的。
他平生做的第一件大事。至今还传为美谈的,是他在雍熙年间兴建了一所全国闻名、震惊文坛的华林书院。当时文学家徐铉在他的《华林书院记》(以下简称“徐记”)中写道:“岂直豫章之间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就是说这个书院不但代表了江西水平。而且占断了皇宋的文脉。它对为国家培养人材,交流学术,树立优良学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
华林书院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环境、轮廓、规模、教育面貌以及教育成果又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从阅读当时名公巨卿对它的记述、题詠的诗文中,经过熔裁、整理,可以复制出一个粗草的图景来。就此也就可以看出胡仲尧确是一个不简单的教育家。
(一)华林书院的兴办
胡仲尧为什么要兴办这么一所书院?目的在于把他自认为的代代相传的好家风传下去。这点“徐记”为他道了出来:“士君子承先世之泽,服圣贤之教,修身治心,行之本也;睦亲敦伦,孝之大也;化民成俗,仁之至也”,“期有光于前人,不无望于奕世。为胡公之后者庶几勉之!”
他家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祖传好家风?
远在唐末,户主叫城,字汤老。中哀帝天祐四年(907)进士,官国子监博士,迁侍御史。传到仲尧兄弟时。已经是五代,八、九十年以上了。在这些年代中,胡家始终没有分过家,家里有好几百人。公孙父子,婆媳夫妻,叔伯侄娣,妯娌姑嫂,兄弟姐妹,济济一堂,雍雍穆穆,礼让成风。所谓“孝友姻睦之行,周旋揖逊之仪,内修于闺阃,外达于闾里,近古以来,未之有也”(出“徐记”,这当然是美化了的)。再说,胡家是个“传经已数代”(出“徐记”)的世家,累世聚居,数代传经,这在当时士大夫眼中,怎能不算是一种好家风呢?胡仲尧认为这种好家风必须永远继承,于是决心兴办这所书院,以便更好地教经史,学诗书,讲礼仪,求功名,期待着把“簪缨”代代传下去。
(二)华林书院的环境
要办书院,就宜找个幽静秀丽的山水之乡,足以荡胸悦目,利于格物致知,胡仲尧选择的家乡华林山,就符合这个条件。
据《奉新县志》(同治十一年版)记载:“华林山在县治西南五十里,高八十丈,周围五十里。半属高安,云峰秀拔。《环宇记》曰:‘昔浮邱公隐居之所。今南峰号为邱岭,吴猛于此立坛,其址犹存。’”“华林水在县治西南四十里,源出华林山南。潆迂过同安乡,历奉新乡,至冯田与冯水合流而东。”
你看,这里是多么宜于弦诵:“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读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出“徐记”)。华林山“四时烟景似沧浪①”(陈尧叟《题华林书院》诗,以下简称“陈诗”)。春之日:“清香袭坐药畦春”(钱若水《题华林书院》诗。以下简称“钱诗)。“绿罗丛里著朱衣”(胡用庄幼时父命赋《红蕉》)。夏之夜:“夜蝉穿户牖,晴瀑泻?崖”(杨亿《题华林书院》诗,以下简称“杨诗”)。秋将尽:“碧沼暮凉浮菡萏,纱窗秋静漏蟾蜍”(晏殊《题华林书院》诗,以下简称“晏诗”)。冬又来:“玉浆寒色连莎砌”(出“陈诗”)。“池边怪石间松筠”(出“钱诗”)。
更有一桩风流韵事:旁边有一口带纪念性的池塘,叫九龙池,每当学者用完笔砚,便到这里来把它洗涤干净,所以它又叫做墨池。苏轼在《题华林书院》诗中有“洗砚池边滑?泥”之句,所描写的就是这口墨池。另外还有一口专供书院食鱼的养鱼池(王禹称《题华林书院》诗,以下简称“王诗”:“别开池沼养溪鱼”),与墨池并对,登高望去,仿佛是华林水这条巨龙的一副眼球。
(三)华林书院的概况
华林书院座落在华林山南靠西的一个山角落里,是横亘成一大片的一组建筑群(“晏诗”:“西斋辉赫亘山隅”)。
①华林书院的轮廓
华林书院这一组建筑群,除主殿外,还有旌阙(盛放御碑的楼观)、书亭(“陈诗”:“旌阙书亭焕水乡”)、水阁、山斋(“王诗”:“水阁山斋架碧虚”)、草堂(“陈诗”:“金障秋阴覆草堂”)、仓廪、庖厨(《宋史·胡仲尧传》:“大设厨廪,以延四方之士。”)等等。
主殿门口有一对气势峥嵘的华表,亭亭玉立,与门闾相辉映(“王诗”:“亭亭华表映门闾。”“晏诗”:“华表峥嵘冠里闾。”)主殿多大?虽已无法具体得知,但从“肄业者常千人”(出“徐记”)一语中,可知起码是能容纳一千四、五百人的大建筑,因为除容纳肄业者外,还要加上教师、游学之士、管理人员、勤杂人员等。琼楼多高?“钱诗”形容它直与落霞相接(“楼上落霞沾笔砚”),想来该是够高的了。
这个书院的门口,广场很宽,一定是与高耸入云的华表相对称的。在这里,天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钱诗”:“门巷偏多车马尘”,“晏诗”:“门巷应多长者车”)。院子里还有个大园子,里面栽遍了橘树,枝垂朱实,金光眩眼;种满了药草,畦拂春风,清香袭座(“钱诗”:“朱实垂庭红橘熟,清香袭坐药畦春。”园子里的风景,点缀得幽雅宜人:引来了涓涓泉水,垒造了巍巍假山(“晏诗”:“闲庭潇洒移泉石”),烟萝挂树(“晏诗”:“烟萝幽境是仙居”),莎草连阶(“陈诗”:“寒浆玉色连莎砌”),仿佛是仙人的住址!
②华林书院的人文状况
来华林书院讲学传经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是当时赫赫公卿,学者名流。“徐记”说到:“时名公巨卿叙其者,王冀公钦若,王内翰禹偁,孙谏议瑾,李待制虚己。冀公发迹其地,不十年遂参大正。”后来陆续来讲学,并给华林书院题诗的还有李昉、乐史、杨亿、张齐贤、陈尧叟、晏殊、钱若水、苏轼等。
徐铉:文字学家。仕南唐时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为太子率更令,累官散骑侍郎。他精于小学及篆隶,尝授诏校《说文》续编《文苑英华》。
王钦若:擢进士甲科,累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同平章事(宰相),枢密使。史称他智数过人。与杨亿等编纂《册府元龟》。
王禹偁:文学家,太宗时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修《太宗实录》,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共有三十二卷。
李虚己:进士,有治行。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累迁工部侍郎,分司南京,有《雅正集》。李昉:文学家。字明远。历仕后汉后周两代。入宋累官右仆射(宰相)中书侍郎平章事。
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以上三书与《册府元龟》合称宋代四大书。
乐史:文学家,地理学家。字子正。举进士,官至水部员外郎。著有《广卓异记》、《诸仙传》、《商颜杂灵》等二百余卷;其中《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流传较广。又有地理书,《太平环宇记》二百卷。
杨亿:文学家。十一岁时,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后赐进士第。真宗时两为翰林学士。最后做工部侍郎谦史馆编修。著作甚多,是西昆体诗派的首创。
张齐贤:太宗赐进士及第,位至宰相。史称他议论慷慨有大略。著有《洛阳缙绅旧闻记》。
陈尧叟:太宗端拱初进士第,位至宰相。有《清盟录》三集。
晏殊:赐进士出身。早年显达,历官要职,后位至宰相。七岁能属文,真宗景德初(公元1004)年,时年仅十三岁,张知后以神童荐。北宋著名词人,平生著述有《临川集》、《紫微集》、《珠玉词》。约二百四十余卷,惟多散佚。
钱若水:太宗雍熙中登第。累迁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史称他有器识,能断大事。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
苏轼: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佑进士,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纵横奔放,雄视百代,诗飘逸不群。《天下一统志》提到:四方之士来此游学的常数百人。真是名士公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则大设厨廪,倒屣相迎。
名流们都得到上宾招待:用膳方面,“弹铗宾朋总食鱼”出(“晏诗”);乘坐方面,是“长者车”;聘礼方面,尽是玳簪珠履(“晏诗”:“玳簪珠履延豪士。”极言礼金贵重);胡家真花下了一笔本钱!
他们的教与学的条件怎样?“力田岁取千箱稻,好事家藏万卷书”(出“王诗”)。当然,他们自已并不会去耕种,“千箱稻”是剥削得来的;“万卷书”却是学习的优越条件。这“万卷书”中九流三教的都有(“杨诗”:“编秩九流排”),这些书都贴着标签,分门别类地陈列着,许多还是皇上赏赐的呢(“晏诗”:“缥帙牙签列赐书”)!他的朋友非常称羡地说:“何夸二酉②之藏,富在穴中;不数三花之盛,秘之石宝”(出“徐记”)。在书院里,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讲学?纱幕,题诗挂粉碑”③(出“杨诗”)。教师们学识渊博,他们“汗简传经”,不但要学生精通四部(经史子集),还要给他们以广泛的社会知识(“晏诗”:“汗简传经亚邹鲁”、“文籍岂惟精四部”)。学生们刻苦钻研,“弦歌常见习余④”(“晏诗”)这就是说,他们把“三余”时间抓得很紧:冬以继秋,夜以继日,阴雨以继晴,孜孜不倦地攻读,从不间断。四周悄悄,没有什么喧嚷。每当纱窗秋静,只听到用书滴滴水的响声(“晏诗”:“纱窗秋静漏蟾蜍⑤”)。此外,他们的文娱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既有歌舞,也有游戏(“陈诗”:“儿孙游戏亦成行”,“杨诗”:“埙篪⑥乐韵偕”),而且这些活动也是与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张齐贤《题华林书院》诗(以下简称“张诗”),“儿孙歌舞诗书内”,就说明了这种关系。
再如“杨诗”所说“题诗挂粉牌”就是把文娱与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学游戏。他们又以什么作为办学和学习的动力呢?他家多次受到皇帝的表扬,特别是那年胡仲容进贡时带回来的“恩赏”,包括“御札赐书”、“宸章圣藻”(语出“徐记”),都是他们教育儿孙的最好教材,都是他们用来鞭策自己的最大动力。他们这一辈子怎会忘记“门闾天语赐褒崇”(出“张诗”)的盛典呢?
(四)华林书院的教育成果
华林书院的士子经过学者名流的辛勤教育,精心培养,究竟收到了什么效果呢?
在德育方面,你看,他们是那样彬彬有礼,揖让成风:“乡党优游礼让中。”(“出张诗”)全村的人也受到影响,都能做着好事(“钱诗”:“乡闾岂独民为善”)。诗人们对人们在品德上的这种潜移默化,甚至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从侧面映衬,幽说连阶台上的小鸟也受到了熏陶,变得驯良多了(“钱诗”:“阶砌无关鸟亦驯”)。
在智育方面,那就请看经过“考试”这幅标尺衡量,检查出来的结果。现在单就中了进士的来说,从太宗端拱二年(989)至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一百零八年中,华林胡氏这一家,就有十三名(或十二名)之多。比起别的家来,算是罕有的了。
太宗端拱二年(989)陈尧叟榜两名:胡克顺(仲尧、仲容弟)、胡用之(仲尧之子)。
太宗淳化五年(994)一名:胡仲华(一作举人,存疑)。
真宗咸平三年(1000)一名:胡用庄(仲尧从子,廷试第三名及第)。
真宗景德二年(1005)三名:胡用时、胡顺之、胡用礼。
真宗天禧三年(1019)一名:胡用舟(克顺子)。
仁宗景祐元年(1034)两名:胡真卿(用时孙)、胡况(用之子)。
仁宗嘉祐六年(1061)一名:胡泽(用庄子)。
哲宗元祐六年(1091)一名:胡晋侯(用时孙)。
哲宗绍圣四年(1097)一名:胡直孺(仲尧第四代,曾孙)。
请再看,从书院里培养出来的显官如刺史、尚书、宰相之类,也是不乏其例的。《胡氏家谱》所载的宋真宗、宋孝宗诗就说明了问题。
宋真宗帝赞华林书院(堂)诗
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
宋孝宗帝赞华林书院(堂)诗
朕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名垂万古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
胡仲尧生活在封建时代,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办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都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他那种办学精神和某些教育措施、教学经验(如注意校址的选择、学校环境的美化,充实图书设备,重视请人讲学,提倡狠抓“三余”,把文娱和学习结合起来等等),颇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另外,我们今天与胡仲尧时代所要求于教育事业结下的“果”,固然不同;但期望着通过教育能多结些硕果,在这一点上,恐怕古今会没有什么不同吧!
【注解】
①沧浪―指沧浪亭,在今江苏吴县城内。是五代钱氏广陵王元别圃。宋苏舜钦得之,筑亭曰沧浪,由是沧浪之名更著。其地积水数十亩,旁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潆带,是吴中胜景。
②二酉―据《郡县志》记载:“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洞,小酉山,在酉溪口,上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
③粉牌―指诗牌。宋人称以木板提诗为诗牌。参加这一活动的,可以各用一牌分取杂字,缀成韵语,然后有书于木牌,挂起来,让大家互相观摩。王安石诗:“当挂庙堂为诗牌。”
④三余―据《三国志注》:“董遇言为学当以三余。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意思是说,读书不能浪费了上述三种闲余的时间。
⑤漏蟾蜍―指从书滴漏水于砚池中。据《西京杂记》记载:广川王去疾从晋灵公墓中发掘出一只玉蟾蜍,大如拳,腹空,光滑如新,便拿来当书滴。书滴,盛磨墨所用水滴的器皿。
⑥埙篪―乐器名。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4-12-27 08:36 , Processed in 0.091315 second(s), 1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