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杰地灵破罡胡 群星闪烁耀乡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人杰地灵破罡胡
群星闪烁耀乡邦



枞阳破罡峰峦缀叠,襟江抱湖,境内巢岫苍翠,浦水如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胡氏家族世居其中,千百年来英才广出,贤哲频生。为弘扬祖德,颂美先贤,激励族人,启迪后昆,清明将至,现将整理出的部分先贤简历汇集成篇,用以寄托哀思,冀能彰显荣光!

一、武勇果敢 忠贞劲节

显祖,-1358,字伯颜,武勇负气,烈性刚强,身手敏捷,气宇非凡。元末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守安庆,他应募为“义军元帅”,戍守小孤山,陈友谅军战鄱阳湖,为阻止其沿江东进,显祖遵命戍守小孤山,在小孤山水域和陈友谅军激战四昼夜,其力不胜,退守安庆。陈友谅追至城下,攻城屡遭显祖击败,元至正十八(1358)年正月初七陈友谅联合红巾军将领赵普胜,其部将饶州祝宗分东西南三方夹击再次率兵攻打安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致使城陷。显祖和余阙战至城北,共殉国难,自刎于北郊清水塘,同时殉难还有族人中五、弥盛、友忠、天寿等兄弟五人。

元史有赞曰,风霜别草木之性,危乱见忠贞之节,以一介之士,无官守之责,赴重闱冒矢石,捐躯命无顾惜,心烈志坚,敢昭日月。

二、封官不受 节亮风高

胡揖,1328~1399,字惟礼,行安五,自幼颖敏,屹然有成,雄知韬略,英气过人。结义兄钱笺字必寿,1361年,朱元璋兵进安庆,与陈友谅激战。安五对钱笺说,此乃真主也,不久天下会太平。遂约钱笺以寨粮躲开陈友谅部的长江封锁,从潋口将粮运至安庆进献朱元璋,元璋感恩,称帝后先封安五“定远将军”,安五高风亮节,义薄云天,坚辞不受,辞封于义兄钱笺,自己与兄安二终生隐居乡间。

江浙都卫指挥使王铭有诗赞曰“岩岩之威兮,有谁敢当;蔼蔼之风兮,无人不仰。辞将军之职,视富贵为寻常;谢尘世之棼,惟乐道以倘佯”。后又为公墓誌铭:见乱而御,无贾太傅之激;让位而隐,有陶彭泽之逸。郁林崇峦,吉人幽室,百千万祀,永祀无斁。

三、安定佳泽 流芳隴西

胡太姑,1352~1403,巃城李氏一世祖成五公之德配。

太姑生性温婉,夙娴姆教,姿性刚明,识度深厚,与夫君继娶凌孺人和睦相处,情同姊妹,一切内政躬任其事从不与凌氏较劳逸。诞育三子八孙,莫不秉礼率教,闺门之内雍雍肃肃,家政井然,恩义兼尽,教子有方,明礼诚信,治家有略,克俭克勤,肇基巃城,开基植本,不倦不怠,茹苦含辛,雪夜霜晨,达旦鸡鸣,严寒酷暑,不辍织纴,佐夫兴家立业,克振家声,仪型懿德,当以永铭,堪为陇西百世之女范,足为安定之家扬声名。

太姑德泽流润,门庭焕彩,裔孙有杰出者仙枝沉潜经训,以诗扬名 ,宗传为官清廉,济世安民。由是英才勃发,科第载誉,英贤济济,荣膺宠赐,文章经济,媲美驰名,仁义礼让,醇美家风,卿相赞美,乡贤同钦。

四、英烈雄风 血洒疆场

胡祥, ~1402,生性威猛,臂力过人,聪明睿智,射骑娴熟。先代父常五公充羽林前卫千户,后随燕王朱棣军以兵马司之职充羽林前卫军节次,靖难之役,在河北保定府东北白沟河一带以二十万之军,击败建文帝朱允炆的六十万(号称百万)大军,使燕王朱棣转败为胜。后挥师南京,为推翻建文帝,建立明太宗永乐帝的江山,南下途中,在今安徽灵壁齐眉山,遭遇建文帝大军的四面伏击,为救燕王朱棣突出重围,深入敢战,身手骄勇,最终难以敌众,于1402年4月24日与李斌等多名大将同时以身殉国,血染齐眉山。

太宗追念死事之家,恩荣备至,赞曰,代父从征,孝也,从王死难,忠也!非烈丈夫恶能若是哉。遂推恩袭爵,以其父常五授鄱阳卫指挥佥事,迁南京横海卫指挥佥事,子胡真袭之,后世子孙世居南京,孙枝蔚茂,另修支谱。

五、淑德贤良 长嫂如母

瑞蘭,1436~1501,约十二世,鳌山张氏七世祖张金公之淑配,性气柔顺,心灵手巧。嫁至张家,躬执妇道,孝顺公婆,凡一切家务饮食起居,洗衣浆衫,招待宾客,祭祀祖先等都亲自操劳,婆婆章孺人深感欣慰,常私下对夫君夸耀,张门有此贤媳,是门庭大幸。然婆婆章氏五十三岁卒,瑞蘭居丧尽礼,孝义兼至,灵榇在堂,朝夕设奠。后公公继娶史氏,作为儿媳,她长幼有序,虽然比史氏仅次九岁,但侍奉史氏如章氏无异,做人做事有礼有节,家政之行必禀命而后行,若非允可,虽小不敢专为,恩义相结不异母女,于是,史氏与夫君商量,索性由儿媳当家,自己闲逸享福。从此,所有家政孺人处理得井井有条。她通情达理,心地善良。公公去世,和先前对待婆婆章氏的丧事一样,孝礼有加。对史氏更是″孝养愈谨,竭尽孝忱"。史氏育三子,幼子还在襁褓中。常常外出有事,或身体有恙时,她视之如亲生喂奶侍护。以至于史氏的三个儿子竟不知道她是他们的母亲还是嫂子。后三个小叔子长大,又为他们延师授教,婚娶大家闺秀,其聘金及礼仪都是她一手料理毫不吝啬失礼。她与妯娌们和睦相处,从不倚大挟长,从不暴怒发脾气,与之相亲相爱。因此门庭兴旺、子孝孙贤。其懿德孝行,令人崇敬动容。

孺人殁,族长辈命叔与子泣拜为其求铭立碑,遂有乡进士文林郎升山东道监察御史池州张廷瑞撰文,赐进士奉政大夫刑部员外郎何晌书写,赐进士中宪大夫饶州府知府前刑部员外郎黄宪篆盖而成“张母胡孺人墓志铭”,并载于《张氏宗谱~世德录》。

六、挺生英杰 泽荫族人

士彦,1579~ ,字玉宾,号伯容。幼承大中大夫陕西参政张淳学,少负经史,智慧超人,操纸写文章顷刻立就,洋洋洒洒似河决波湧,文名郡邑,声誉仕林。年二十就笔耕参幕于外,因家穷业微,祖遗军丁差繁,每摊派费用不能给付,遂慨然辞归,帮扶家务,振兴门庭,又以族事户事为己任,处事明德,立心公允,首藉公山葬枯榇,置买公田起润息,积余资,办族事,纂族谱。祖居破罡襟江带湖,数十里为江潮地,每至夏秋,洪水泛滥,波沉而禾苗被淹,民不聊生。于是他首倡修筑南北两堤以御洪灾,时邻阮姓持有人为官,以妨风水为名竭力阻之,公率领族人,一昼夜立基遽就北堤(今称北圩埂),并在堤上栽上碗口粗以上的杨柳,取名“永赖圩”。据实详情呈报桐城县府,县令徐从治接报,策马亲临现场,看到实情,尊颜大悦,不顾阮姓官员事先招呼,不徇私情,不惧权威,秉公而断,称赞胡姓兴堤筑坝,拦水抗洪,是造福民众,理当支持和保护,虽当时阮姓怒焰冲天,但迫于公理王法,只得偃旗息鼓。公以正义和智慧取得了这场诉讼的胜利,从而圩内阖族和唐陶诸姓族人得以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繁衍生息,和谐相处。今公孙枝蔚茂,长发其祥。

七、端品坚毅 誓死不屈

自琳,1587~1641,字真吾,身材魁梧,状貌奇伟,风度翩翩,义气勃勃。明末匪寇捕获之,见其伟异,胁命其为先锋,予以铁铠良马长矛,协掠钱财美女。公骂匪寇无人道,誓死不从,被群寇刃,刺其腹肠出,面目无失仍骂不休,以义气凛然与寇抗争,匪寇惊叹,佩服义士之从容而逃之,后力不支,亡后容颜如生。

有赞曰,大丈夫之不可夺者惟义气也,公当寇获时,傥畏其锋镝,唯唯所从,偷生一旦,不惟免死,且得寇欢。直胆敢怒骂,忘身不顾,非大丈夫不至此,况身居草野,尚能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以视世之逃死为人臣者,判天渊矣。如其得志,躬列朝班,赞襄国是,其效力捐躯不更可为。公逝去迄今三百余年,人每读公之传,犹钦佩景仰,油然起敬!

公有长子号之达,邑庠生,作文行事荦荦异于俗辈,善射,剑法精准,百步外能引弓一发穿杨。时当明未,匪寇突然窜至居地浦水滨,蓼深丈余,密敝天日,人争乘小船入丛中避之。一日匪寇引兵侵犯居地,公持弓挽剑,从蓼禾缝隙中望匪寇,连发数剑,剑剑伤匪,匪惊退。公断说,我今伤众匪,明日匪必来报复,来者定不善,遂携族人星夜乘小船出陡门往北河去避之。第二天匪寇果然复攻,纵火焚村败兴而归。后匪寇平息,朝廷召贤良,诏从前蜚声者人才是用,而公却隐姓埋名不出,以悠然自老。

八、英华累累 德重望隆

胡传,1630~1711,原名韵,字时以,号艾园。天资颖异,博通六籍,为人笃好风雅,为文沉雄博大。筑室枞水之滨教授生徒,游其门者皆有文名。举止轩豁,言行有威,遇事是非立剖,且持论公允,里人有不平事皆决于公,均折服而去。枞阳偏于一隅,离城较远,居民混杂,匪盗频发,邑侯王凝命莅桐数载,常思管理之艰辛烦剧,欲选一品谊端方、才略过人者为之师表,闻公贤,屡行征召,给予官职,公坚辞不就。为不负王公之德意,每逢疑难案件及税赋征调要务,王公每召其去桐献策,从不拒之。王公亦或亲临枞城与其共谋,公都无所隐讳,侃侃建言,因此与王公情深义笃胜似兄弟,相互饯行,久不忍别。公得此肆志,怡情山水,悠然诗酒,一年中作诗数百篇,雷江司马龙茗麓先生见之赞曰,称其为诗坛宗匠不为过,于是一言弁其首,成就出脍炙人囗的《艾园诗集》,监察御史杨汝谷先生也赠之以文。今浮山西麓枕流岩下的摩岩石刻上仍存有公的诗作。

其曾孙胡瑄,又名璇,字斗才,号星溪,乾隆优贡,考授经历,善书画,好诗酒,少时北游燕蓟,南越吴楚,著有《含翠山房诗集》。

九、才学丰润 望崇乡里

其芬,1601~1668,字子宁,号浮樵,邑庠生 ,补博士弟子员。生而颖慧,博览群书,经史典藉,过目不忘。两游西蜀,以教授生徒入幕为业,所至之处,声名鹊起,同乡进士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延请教子十余载。

崇祯末年,为对付起义军张献忠在桐城(含今枞阳)境内的侵扰,赴南京向乡贤名宦八府巡按左三山,大司马川湖两广总督孙鲁山,右佥都御史方孔炤共募捐二百五十余金,修建浮山老寨,保护民众,时人“思所以卫难者,结堡于浮城”。扎寨浮山,亲任堡长,史称胡寨。

生平著有《浮樵文集》《大易参易诗》,《务滋堂自叙诗》一百二十首。始入皖抚军黄位以两幕,交张揆伯抚军,后入靖江周惠云幕。教两弟学有所成,同步入庠,府试前茅。

十、孝思可风 德昭后人

其爱,1714~~1763,字汝釆,家道贫寒。父早卒,母子相依为命,以帮工为生。年十七母陈氏染病,身体佝偻,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他以长年佣工之微薪奉养母亲,不曾稍懈。 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家中存米仅以数升计。然他从不悲戚,每天三更即起,备好早餐,帮母亲梳头盥洗完毕,奉上餐食。然后外出帮佣,若路远中午不得回,则给米委托邻居代炊,后必叩谢。每日夜晚必归,即使隔江渡水,也要想尽办法提前安排归程,归则为母浣涤秽污衣物。帮佣时,雇主家中偶有鱼肉美食,总是舍不得自己吃,留着带回给母亲晚上品尝。佣友见他如此孝顺,纷纷省下美食,送与他带给他母亲,他却坚辞不受。平生绝无索取于他人,有与之者必报答。为尽力奉侍好母亲,他以生业之微,终生不娶。自己敝裳褛褴,稍有积余,则买鱼肉等时鲜以奉母。母长年卧病在床,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常常莫名无故发怒生气,责怪打骂他,他则笑脸相伴,孝顺无违,从无忤逆之言。母亲喜好热闹出游,只要村上或附近庄村有唱戏什么热闹之事,不管在外佣工多累,则背负母亲前去观看,陪母直到曲终人尽之后,才背母亲而归。天气晴好时,晚上吃饭后常背母亲到邻居家串门谈心,陪母亲聊天,谈在外面好的见闻,以解母孤单寂寞之感。他侍奉母亲,三十二年如一日。竭力为之,始终无厌无倦。得此至微奉敬,母近耄耋之年而终,享寿七十七。母逝,他衔哀裂肺,痛不欲生,亲自背土垒坟,并在坟旁用芦席搭棚,遮风挡雨,夜夜独守母亲坟莹,孤灯鬼(燐)火相伴,露冷风凄,寒暑相袭,疾劳成疾,于次年,仅五十岁而卒。

时桐城县令刘曰燮闻报,将其孝行奏闻朝廷,乾隆帝即予旌表,给银建“孝子坊”,并赐匾“孝思可风”。后桐城派文学大家刘大櫆为其作传,奉政大夫,刑部广东司郎,《四库全书》纂修,翰林院庶吉士姚鼐为其撰写了墓志铭文。

十一、祖德荫泽 卓智英磊

胡廉,1756~1828,字郭昕,号伴山,登仕佐郎,贡生。幼时异敏,过目不忘,父早亡,赖其母陈孺人育之。家资雄厚,有族亲觎觊之,多方设计欲置其于死地,其母防之甚密,迁居娘家以避凶。伴山十四岁外出就学一年,熟四书,易传,尚书,葩经,制艺斐然,塾师奇之,然他不屑屑于记诵词章,每读孔孟书,都自持立论。及长成人,其时家资万金,分润五服内者过半,不以宿怨而吝啬。积公资置田产,恤孤寡助丧葬,起义学奖节孝。为人居常慎密,立身持己一以道义,规行矩步一毫不苟,从不轻出一言,因才品俱优,结交皆名士,吟诗作赋,誉溢乡邦。他知识涵富,熟于星象,绘制星图,随手棋布。遍阅江南诸郡名墓,足跡桐城山水一坵一壑,参与道光四年《桐城续修县志》的编纂工作,对县志中旧载山水图的舛错,悉为之更正。著有堪舆,崇正地学,释格龙眼,总略语皆精,撰有“桐城水道记”“桐城地脉记”等经典著述,著有《春秋经解》《历代人物论述》等著作。


十二、恩重闾里 望崇桐乡

胡笴,字东潭,号克生,府增生。事兄弟以友爱,居乡有义行,平生务为有用有本之学,讲求经术通达治体以致用,教人先行后文,行知合一。厉行检,咸丰初皖城安庆被太平军所破,公撰写编辑《守望要略》以防御,时乡境起义勇抵御,多本其法。读《周易》《四子书》,著《温故所知录》《杂卦说》《禹贡考》《洛诰考》,《中庸释蕴》三卷,清道光二十二年胡裕后堂刻本,《诒翼堂文集一卷》由方宗诚评。领衔阖族六修宗谱,完成了宗㺹宗璠泰九三房合修,统一了字辈,并撰写了《官泊梢胡氏祠墓形势民俗物产记》,德重闾里,望崇桐乡,深得族人的拥戴,为家族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佳话至今留传。其著述是我族迄今为止载入《安徽通志~儒林》志唯一的一位最高成就者!

十三、威名赫赫 举族荣光

翊儒 1880~1933,字聘三,少时英敏,壮岁有成,功勋绩著,赫赫威名。19岁中秀才,后弃笔从戎,入安徽武备学堂,成绩优异,任职安徽混成协。辛亥革命后,孙毓筠、柏文蔚先后任安徽都督,时在贵池、青阳、铜陵的黎宗岳不服,翊儒奉命指挥胡万泰师往剿,黎军旋即崩溃瓦解,安徽全省政局宣告统一。继而他又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和李济深、陈调元同班,与李济深交谊至厚。毕业后,任保定军官学校一级教官,白崇禧、黄绍竑、徐庭瑶、刘和鼎、廖磊、夏威等人都出他的门下。

不久,翊儒出任第九师参谋长,随国务卿徐世昌阅兵东北,留任沈阳测绘学堂提调,主持校务。民国六年,察哈尔都统田中玉慕其为人,三次电聘,授以都统署参谋长兼军务处处长,期间为临榆田氏节孝祠题写碑记。民国六年5月22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其陆军少将、山东第七混成旅旅长。

张勋阴谋复辟,他任为讨伐总司令,和段祺瑞合击会师北京新华门,张勋大败而逃。溥仪宣布退位。为中国结束封建社会的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8年,陆军部实行军务司制,中央任命他为察哈尔暂编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

民国10年,田中玉调任山东督军兼省长,任命翊儒为督军参谋长,兼军务处处长及省长公署政务厅厅长,同时兼领山东陆军第七混成旅旅长,凡山东省的军政大事皆取决于他。任上他忠心尽职, 保境安民,功绩卓卓,11月15日荣授陆军中将。

民国13年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倒向奉系,直系大败。吴佩孚带领余众企图从津浦路南下,勾结孙传芳,杨森重整旗鼓,再谋反攻。翊儒和郑士琦商议,认为吴佩孚往日拔扈专横为人痛恨,不能使其得志,他毅然率部南下,扼守德州,使其计划失败,功勋卓著。因此国民北京政府给予他至尚荣誉,特授亶威将军,并赠二等大绶宝光嘉禾勋章、一等文虎勋章,以示酬功。

民国14年,段祺瑞应皖人治皖的呼声,调郑士琦为安徽督军,改编翊儒第七混成旅为二十五师,移防安徽,帮办军务。皖人闻之,无不欢迎,时山东督军张宗昌为人极其狡诈,表面非常恭敬,设宴给翊儒饯行,并许以发足军饷。翊儒素性忠厚,信以为直,放松警备,张乃殚集兵力,将二十五全部缴械,并将翊儒劫持到济南,段祺瑞闻之急电张作霖,严词诘责,令张宗昌不得加害。

公脱险后,时任北伐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认为其在山东治军时长,旧部众多,荐其为山东宣抚司令。 民国17年,张宗昌勾结日军阻止北伐军渡河北进,其时翊儒以高级参谋从军,建议避开济南,改道长清渡河。总部即任翊儒为渡河总司令,驰赴田家镇,征集船只材料架设浮桥,支援先锋第四十军贺耀祖部安全渡过北岸,超出敌后,一、七两军相继前进,在北京附近会师。时坐镇北京自称大元帅的张作霖被迫撤退回东北老巢,行到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其子张学良起义归附革命军,6月北伐成功,全国统一。编遣委员会成立,李济深任参谋总长时,以翊儒对于北伐贡献很大,推为参谋次长,何应钦藉口翊儒宣抚山东表现懦怯,未予同意。后李济深召翊儒为高级参谋总务厅厅长,南京本部高级参谋。未几,桂系反蒋,蒋认为李济深与桂系有关系,29年3月21日,诱执李济深于南京汤山,28日何应钦任总参谋长,30日蒋桂战争全面爆发,翊儒遂辞职归乡,隐居安庆,从此不问政治。

公还于 1922年出银元二千,资助家族办学“瞻依学堂”,开创了桐城(枞阳)家族办学的先河,时与宏实、浮山齐名。

1930年付出平生积蓄,开垦宿松泗州圩,使大批无地耕种的族人耕者有其田。

十四、革命先锋 法学泰斗

养蒙,1899~1946,字圣功,号正卿,名赤山,自幼聪慧敏达,志向高远。就读省城安庆省立第一师范时,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行动的消息传到安徽学界,学生们得知中国外交失败,个个义愤填膺。为声援北京学生,5月6日,安庆各校学生代表,在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紧急会议。他作为省立第一师范的代表,和出席会议的安庆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周新民,省立第一中学的朱子帆,省立第一女师的史佩英,省立第一农业学校的余大化,甲种工业学校的舒传贤,六邑中学的王步文,圣保罗中学、安庆女职校、培媛女校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5月8日,各中等以上学校学生2000余人举行游行集会,他慷慨陈词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罪行。9月在安庆学宫创办怀宁义务小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委创始人,中共早期党员。1921年官费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1924年5月又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科、政治,专攻罗马法典,获法学博士学位。1936年10月与江世义、江皖等二十余人组织成立了中国政法学会,任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服从组织安排先后执教南京、汉口、重庆等地高校,著有《罗马法》和《民法通论》。抗战爆发,回到安徽在屯溪皖南抗日干部训练团任政治教官,参加组织了以揭露日本侵略罪证,呼吁民众抗战救国为主旨的刊物《现代中国(上海1939)》期刊编辑发行任务,并为主要撰稿人。1945年1月,由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直属上海法学院团部主办综合性刊物《青年丛刊》创刊于屯溪,他又任撰稿出版发行人,身兼数职,呕心沥血,终因积劳成疾,于1946年英年早逝。

十五、才为世出 福泽一方

松叔,1906~1992,聪颖敏异,才华横溢。先入安徽大学社会科学部就读,后在福建大学、北平朝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前身)继续攻读法学专业。九一八事变后应友人国民政府参政员翟纯之邀请,任《津沽日报》副刊编辑、《救国周报》主编。次年国民党中常委(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副院长)张厉生等在北京主办《大学新闻社》聘其为总编。民国廿四年,通过国民政府高等法官考试,出任上海法院检察官。抗战爆发,流离武汉,三八年四月北平朝阳大学因战乱迁至沙市聘其任教,同年九月西迁成都。四一年回安徽任高等法院推事兼民庭庭长,并兼任安徽大学法律系教授。抗战胜利,调任合肥法院院长,年底赴南京向司法部述职,遇同乡朝阳大学同学周鼎珩、周平兄弟,提议修复开垦普济圩,遂联合时任国民政府人事处长梅麟高,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汪少伦共五人,商议成立普济圩垦殖社,得到柏文蔚、许世英、吴忠信等元老的支持。四六年十月垦殖社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南京中央饭店隆重举行,二百余名乡贤和知名人士出席,理事会由九人组成,选举公任秘书兼产权处主任。垦殖社成立后,公夙兴夜寐,呕心沥血,为普济圩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放后芜湖市市长,南京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江靖宇(桐城大关人),慕其才,请其筹建芜湖市人民法院,期间著有《安徽司法沿革》《抗战及解放前夕安徽司法概况》等著述。

十六、卓越功勋 殊荣熠耀

胡俭,1898~1969,字养廉。幼年家贫业微,为生计1926年到青岛谋职不遂,流离之际,有幸加入北洋部队,从此开始军旅生涯。次年北伐战争胜利,到改编的夏斗寅新军第十军在一团部担任后勤司务,后升少尉司务长。1927年第十军改番号27军,后缩编成中央军13师,升师部参谋处中尉文书。当年和一批有志青年共同加入中国国民革命党,1931年13师整编置划归胡宗南陆军第一师,公担任师部军需处中尉。九一八事变,他跟随部队开往苏南,支持十九路军上海抗日之战,公恪敬职守,保证军需,受到师部表扬嘉奖。1935年在胡宗南的举荐下,入北平陆军军需学校学习深造,在学习期间,与后升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王微、78师军需主任赵衡、 90军军需处长诸才、16军军需处长曹立民,五位英杰义结金兰,订生命之交。1937年抗战爆发,分别以军部所属46师军械处中校主任,军需处少校主任,擢升16军109师军需处上校主任之职,领衔军需部队在上海淞沪之战、台儿庄之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忠心为国,尽职守责,穿枪林,迎弹雨,机智骁勇,浴血奋战,后勤保障运输及时。特别是1944年陕西风凌渡一战,重创日军,军需供给奇功标立,功勋卓著,为表彰此次战役中先生调拨运输物资及时,保障了战役的重大胜利,蒋委员长亲召他赴重庆进行嘉奖,颁发委任状和抗日勋章,并赠予有军人魂之称的“中正剑”,获此殊荣,这是国民政府和蒋公对他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卓越贡献的肯定和褒奖。一九四五年因功勋卓著被授少将军衔,这在当时军需官中是绝无仅有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应驻防华山之麓的外甥管瑞生之邀,遊览华山,并在华山北峰摩岩石刻上留下“正义战胜”猷劲有力的四个大字。

十七、忠诚耿直 心系群众

胡泉,1920~2000,天资颖敏,智慧超群,有胆有识,为人忠勇。历任涡阳县委第一书记,临泉县委书记,巢湖地委副书记,皖南大学党委书记,六安地委副书记、书记,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在涡阳期间“胡泉放粮记”被百姓传为美谈,成为佳话,彰显出一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和冒着巨大政治风险背景下,赤心爱民、忠诚耿直,造福一方百姓的事迹感人至深,从他身上看到忠诚,耿直,善良,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至臻品质。1987年公离休后,原安徽省委书记、政协主席张恺帆专程携夫人赴六安拜望,特写字赠联于他“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老领导对他心系群众,勤政爱民,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一生的最好肯定和褒誉,对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忧百姓困苦,乐见民众安和”情怀的最好诠释。

十八、忠业载誉 荣耀平生

宪卿,1923~1959,生性勤勉,敦厚笃实,业于精忠,诚立本职,苦干钻研,工作积极,堪为楷模,骄人业绩。由此获得广大村民衷心拥戴和各级政府的多次嘉奖鼓励。

公所居地属宿松洲区,土地贫脊,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衣被”重大民生,于1950年开始引进棉花良种“解放棉”。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因无植棉经验,一开始不敢越雷池一步,依然守旧地种植粮食作物。1951年,胡宪卿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试种“解放棉”,成为由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第一人。但试验之路并不平坦,因技术缺乏,当年收成不敌种植其它植物。然他不气馁,立志改变传统种植模式。1952年再次试种时,总结上年经验,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得天时地利相助,试验田首次夺得皮棉单产208斤的好收成,当年出席华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获得“华东地区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带领下,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升,1957年取得了大面积丰收,棉花样株于1952年、1957年、1958年先后三次被选送参加安徽农业展览。57年省农科院专程赴泗洲拍摄的“科技植棉纪录片”在全省放映,为八百里皖江“粮改棉”产业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丰厚的技术支撑。1958年12月,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泗洲大队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署的奖状,个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除以上列举的外,还有明初羽林前卫千户侯常五;有在处理民族纠纷,促进民族团结,为维护边疆稳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广西义宁桑江友让;正统丙辰岁贡四川涪州知州胡清;以史员出身北京仓大使广东巡检胡琏;嘉靖辛酉科举人胡杲;有为文沉雄博大,精于易学,当世学者推为理学宗匠,宰相何如宠也出其门下的文献;有家资巨万驰誉京师的汝济;有协助县令张利明杨尔铭在守将黄得功带领下,抵御张献忠六攻桐城县城而不入的府学生文灿;有邑侯白璿亲赐匾额″孝心纯古”,乾隆皇帝闻之给银建孝子坊于枞江之上的其让;有武德骁骑尉正梅;安远将军轻车都尉耀宗;咸丰壬子科举人履历二县教谕的尔梅;有以国子监生率兵杀巨寇,功虽不成而义震寰区的胡全;勇以身殉的永明;有矢志不渝勤奋砺学的楷模,年七十五岁终中副举的胡勉;有中共贵池县委第一任书记宪友;有作为枞阳县八名代表之一,五四年出席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安徽省劳动模范梅香(女)。

英贤灿若繁星,熠熠生辉。

        破罡胡氏宗祠管理委员会   昌奇 组稿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5-4-4 11:09 , Processed in 0.13376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