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07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宣城]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胡维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5:2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胡维平  (已更新第11楼: 绩溪学人的“李改胡”丛论)
全世界都知道一个名字叫胡锦涛
每一个经商的人都知道一个名字叫胡雪岩
每一个读书的人都知道一个名字叫胡适
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安徽绩溪


胡锦涛


绩溪龙川胡氏宗祠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一)

     在风景如画的黄山和天目山之间,群峰环抱之中,有一片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神奇的土地——安徽绩溪。绩溪是安徽省宣城市的一个县,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尤其以胡姓为多。如北宋名臣胡舜陟、南宋文学家胡仔、明朝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礼学三胡”——胡培翚、胡匡衷、胡秉虔、清代徽墨名家胡天注、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近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等……

     在绩溪,胡姓被公认为是家族最大、人数最多的姓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他们的始祖是胡公满。在这里的胡氏族人共有四个支脉,被称为“绩溪四胡”,即“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

     在绩溪的四支胡姓中,数“龙川胡”和“明经胡”出的名人最多。


一、龙川胡氏
胡氏宗祠

      在迁入龙川之前,龙川胡的始迁祖胡焱一家生活在青州濮阳县一带(今河南濮阳、山东郓城)。大约1600年前,胡焱作为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晋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安徽歙县),并于公元337年,娶了华阳镇(今绩溪县城)的汪氏为妻。婚后不久,胡焱来到华阳镇东部约11公里的龙川游玩,发现这里山水清丽,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便举家迁到这里,定居下来。他和子孙们凭借从青州濮阳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儒家文化传统,在龙川开始了数十代隐逸与耕读并举的生活。
龙川是一个古老的村子,为避皇帝讳,当地人又给龙川取名坑口。

      龙川胡氏人才辈出,是著名的“进士村”,这里仅宋、明、清三个朝代就出了13位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胡宗宪,以及都御史巡抚辽东的胡宗明等。村内现保存有为胡富和胡宗宪建的奕世尚书坊,是徽派石雕的精品,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踩着青石板路前行,一条名为龙川的小河穿村而过。在村子的东头,有一座区别于其他民居的建筑——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朝,明嘉靖年间整修,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三进七开间,后有龙山,前有狮山和象山。龙川溪水从祠堂前流过,注入新安江。祠堂建筑集徽派砖、木、石三雕和彩绘为一体,享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中外建筑专家称胡氏宗祠“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保存之好、装饰之美”为天下第一。

     走进宗祠大门,便见玄关上画着色彩鲜艳的门神,转进去是开阔的天井和气势恢宏的正厅。天井走廊的墙上,悬挂着龙川胡氏的历代名人画像。正厅左侧槅扇门裙板上,画着荷叶荷花和飞鸟鱼虫。画作姿态飞扬,线条流畅,据说是晚明大画家徐渭作的底图。其中,一幅图描绘的是荷叶下面一只螃蟹。“荷蟹”谐音为“和谐”,其他的几幅画也都有各自的谐音。左边的四块槅扇雕板分别以荷、鱼、飞禽等为画,依次寓意“和气生财”、“和为贵”、“连年有余”、“河清海晏”。右边则以荷与其他水族动物为画,构成了“和谐”、“和美”、“和顺”、“和鸣”四幅美图,低调而含蓄。 “和谐”是龙川胡氏倡导的家族理念。

二、明经胡氏
胡雪岩

  相传唐末为避朱温叛乱而被婺源人胡三扶为义子的唐昭宗幼子胡昌翼的后代。明经胡主要有三支:长房胡延政、二房胡延宾、三房胡延臻。胡延政一支主要分布在绩溪县的岭北上庄、宅坦、长安及翚岭以南的湖里。三房胡延臻一肪主要分布在岭南石门、荆州和临溪石榴、下备等乡村。石门、荆州的明经胡,虽也是胡昌翼的后代,但不是从绩溪的湖里或上庄迁去的,而是从歙县的芳塘迁过来的,其中荆州的明经胡是胡昌翼第三个儿子胡延臻的后裔,经历了一个去了走,走了又来的磨难,到明代中期前后才真正定居繁衍起来。“李改胡”在原徽州地区分布很广,不仅婺源、绩溪、歙县有,其它各县也有。“李改胡”后人中,绩溪湖里村的“明经胡氏”人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是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凭借左宗棠的支持,亦商亦官,富可敌国,其手创的“胡庆馀堂国药号”,成为与北京“同仁堂”一样同享盛誉的药业巨子,他的为商之道和经营文化一直为现代中国商界所推崇。有现代中国孔夫子之称的一代宗师胡适也是“明经胡”传人。其家族则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之时,就“常居茶,迁贸各国”。他们一家,在上海拥有几爿茶叶店。如果没有这种经商活动作为基础,胡适也就无缘长时间就读上海,更无缘接触新思想,新知识,而成为三十六个博士头衔的世界级文化巨匠了。胡适之的近亲胡余德(1763—1845),在父亲胡天注创建“胡开文”徽墨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并经其后裔的努力,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胡开文”的名号遍及海内外,几乎成了徽墨的代名词。胡适、胡开文一支都是龙井(宅坦)明经胡氏的分脉
  我们徽州,旧时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等一十五大姓,胡姓排第五位,而在绩溪,则胡姓为尤,就象县城内的那株大槐树,历经千百年沧桑历史,愈益枝繁叶茂,不仅本邑各地,方兴未
艾,而乃至于全国各地,发达不已,人才荟萃,精英迭出。

附绩溪明经胡氏部分排行:
1、 龙井明经胡氏排行:

  
伯世希光大,贞端(忠*)志士成;
天昭匡(昌*)应德,邦祥允可清;
廷献弘嘉瑞,克继本奇荣;
文行英贤俊,信善尚时中;
恭敬惟良厚,思正永承宗。

注:*明嘉靖谱的排行为“贞忠志士成,天昭昌应德”,清康熙、乾隆续修宗谱时为避讳将忠改为端,昌改为匡。凡排行与此相同的都为龙井胡经胡氏,请对照认祖归宗。

2、胡适故里上庄明经胡氏排行
胡适


天德锡祯祥,洪恩毓善良;
明经承肇祖,世泽振同光;
秉国思名彦,为邦有宪章;
家庭敦孝友,继起衍宗长。*
注:*乾隆年间,胡雪岩故里胡里与胡适故里上庄合修宗谱,曾拟定20字的排行诗,由于文字生僻难解在清宣统上庄胡近仁主修宗谱时特改成上述32字排行。
(绩溪其它明经胡氏简介、排行待续)

三、金紫胡氏

   绩溪县境内胡姓中,惟此系支脉为多,分布也广,因其名姓时间长,故绩溪岭南胡氏中,登源河一线至胡家,芜屯公路一线到家朋,岭中尚(田)、板(桥)、校(头)一带,基本上是金紫胡氏传人居多。绩溪金紫胡氏的远祖可追溯到东汉时的胡广。胡广在东汉灵帝时,担任司徒兼太傅。当时他的子孙居住在湖广岳州。胡广下传至晋代时,他的后代胡琰在山东为官,于是迁居青州濮阳县板桥村。到了唐代时,胡琰的后人胡宓司职散骑常侍,迁居歙城乌聊山下。随着改朝换代,胡氏子孙又一次迁居他乡。及至五代,胡宓的后人胡沼供职南唐,担任客都之官,迁居绩溪。从此以后,这支胡姓就在绩溪安家落户了。胡沼下传数代到胡峤,在任同州(今陕西省)合阳县令时,入契丹境,将西瓜引入中原种植,功莫大焉。峤有子曰胡准,准生3子,长曰符,次曰筠,三曰策。皆忠厚笃诚,乐于助人。三子胡策又生三子,曰宏,曰成,曰咸。亦皆才华出众,勤奋好学。胡咸生有4个儿子,即胡舜陟、胡舜申、胡舜俞、胡舜举。兄弟4人在乃父谆谆教导下,相继成才。胡舜陟更是成了一代名臣,他与抗金名将岳飞交情甚笃。登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第,后担任监察御史、侍御史。为官期间,忠心耿耿,直言犯谏。宋室南渡之后,胡舜陟历任知庐州、徽猷阁待制,淮西制置使,广西经略。所到之处,政绩斐然。因弹劾权臣秦桧,与岳飞力主抗金,后又上书为岳飞鸣冤,屡次得罪秦桧,被*相秦桧构陷,含冤屈死狱中。当时百姓闻知噩耗,莫不失声痛哭。不久,胡舜陟被平反昭雪,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新安伯、太师、明国公。”其子胡仔有感于仕途险恶,后隐居浙江苕溪,著《苕溪渔隐丛话》100卷行世,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话集,名垂文苑。此后,绩溪金紫胡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登科进士,跻身仕途者更是不胜枚举。其后代中尤以清末“绩溪经解三胡”的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三人成就最大。 (族谱简介和排行待续)

四、遵义胡氏

  原来主要在老县城遵义坊西北一片和登源河下游至临溪一带。绩溪县翚岭余脉中的尚田、板桥、校头等乡村中间也有分布。“遵义胡”又被称作“尚书胡”,是因为胡松官至工部尚书,所以他家的后代,就有一部分人给自己的姓氏前冠以“尚书”衔头,以别于胡姓他宗。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载,遵义胡从胡松这一代开始分为四派,即楫公派、格公派、柏公派、松公派。四派子弟在绩溪繁衍生息,绳绳继继,绵绵不已。其始祖为宋代天下师表安定先生胡瑗。胡曾担任过湖州教授,于是家居湖州。下传数代至胡清,正值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入侵,徽钦二帝被掳往北方,北宋灭亡。宋的遗臣孤老仓惶南渡,在康王赵构登基,建立南宋以后,统治者只想苟且偷安,维持江南半壁江山。胡清深明大义,慷慨激昂,以在野平民的身份上奏献策。但是南宋的当权者不为所动,胡清心灰意冷,曾对人说:“君子不能建功于朝,立万世不朽之业,就应当修身养性,为子孙开基立业,造福后人。”于是他下决心携带一家老小,跋山涉水,经休宁,过歙县,来到绩溪十都(今临溪高车一带,旧名胡村)乡下,见此地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于是,就在此建家立业,落户谋生。胡清去世之后,下传10世至胡日严,字仁卿,又名福清。因他好读古书,以礼待人,故在乡里深受众望,元朝末年, 胡日严从十都乡下迁居绩溪城东遵义坊。绩溪城内地价昂贵,但他毫不吝惜资金,在遵义坊购地造屋。胡日严在城内定居后,生子胡原,明朝定鼎之初,胡原由乡里推荐,被提拔为桂林府知事。胡原生子胡杰,曾任容县知县。胡杰下传三世至胡有明、胡贤。胡有明生子胡淳,胡淳之子即胡松,登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进士第,官至工部尚书,而乃父胡淳因为儿子显贵被封为云南参政。原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语言学家胡裕树,亦是尚书胡后裔,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绩溪胡氏家族祖先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抓住机遇,勇于创业的“绩溪牛”和“徽骆驼”精神。
(族谱简介和排行待续)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5:23:51 | 只看该作者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二)明经胡的来历及分布
明经胡的来历及分布


一. 明经胡的来历
  1、 胡三简介
  胡三,讳清,字鉴之。仕唐昭宗朝至金紫光禄大夫,一说任皇宫近侍。唐天佑甲子年(904)胡三宦游途经唐昭宗驻骅之地——河南陕州,将昭宗新生儿携归婺源。一说由当胡昌翼奶娘的胡三妻子秦氏携出,抚为义子,取名胡昌翼。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西递就是这样介绍他们的始祖的。胡三唐会昌癸亥年(843)三月初五生,后唐天成丙戌年(926)五月殁,享年84岁,葬考水村下市宅。胡三娶秦氏,继陈氏,均无出,为感念胡三为李唐留下一脉真传之恩,后人均以义祖祀之。

  胡三与胡昌翼是不是义父子的关系,明嘉靖版《龙井胡氏族谱》,同治版《清华胡氏统谱》认为胡珍生胡三,胡三迁考川生昌翼。这种记载与元版《新安大族志》、明弘治版《徽州府志》不同,但由于方志刊布时间比宗谱版早,故所述可信性较大。胡三父系属安定胡,为胡瞳第六子胡珍之子。

  2、 明经胡的来历
  从谱谍、方志的记载来看,明经胡也是以始祖的官位或封爵或学衔来冠名的。胡昌翼,字宏远,号绎思,又号眉轩,唐天佑甲子年三月初一生,宋咸平已亥年(999)十月初三殁,享年96岁,娶詹氏。葬考川黄杜坞,墓呈八卦形。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925)以明经科第二名及第,但昌翼公“自今皇嗣”,隐居不仕,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和倡办教育,其子孙也以经学传家,并涌现出群星灿烂的七大贤哲,即环谷、玉斋、孝善、梅岩、双湖、云峰、石丘,尤以梅岩、云峰最为杰出,他们均以易名家为东南学者之冠。为铭记生父之德、养父之恩,同时也有别于安定胡氏,昌翼易“李”为“胡”,后世称“李改胡”为明经胡,就方志而言,氏号最早出现于明弘治版《徽州府志》,至于谱牒,宋代的旧谱序就有明经胡氏号的表述,但是不是后人所作就难以稽考。而以明经为氏号明示于宗谱封面,则是明代以后的事。

  明经胡为徽州一大巨姓望族,长房胡延政一支迁绩溪等地;次子胡延宾一支迁歙县紫阳、汪岔等地;三子胡延臻世居考川,其子孙又析分为天干十派。

  二. 明经胡总世系
  以昌翼为始祖,明经胡的总世系排列如下:
  1、 长房胡延政一支
  胡延政,又名胡延进,字以礼(上庄宗谱又称克修)号节庵,昌翼公长子。后唐天成已丑年(929)二月十五日生,宋景德乙已年(1005)卒,享年76岁。娶妻詹氏,是明经胡迁绩溪的始迁祖,即胡雪岩与胡适的二世祖。

  延政宋开宝末年(975)任绩溪县令,宋咸平壬寅年(1002)知建德军。辞官后定居于绩溪北野的隐张山,稍后,徙居于通镇,由十二世裔孙胡禄又名胡百廿创立村基,以姓名地,称为胡里。其墓葬在绩溪胡里。绩溪七都中王村,也有延进衣冠墓,为其子胡忠所建。其裔主要分布在绩溪宅坦、上庄、尚廉、江塘冲、旌德河村头、高甲地、庙首东山和歙县竹园等地。明清以后长房各支随着经商、任官纷纷外迁于云南、江西、浙江、上海、本省等地,如今明经胡长房的裔孙遍及国内外。有关胡延政的生平、封爵、任职情况,明经胡内部在表述采信上存在严重分歧。

  2、 二房胡延宾一支
  胡延宾,字以敬,后唐长兴壬辰年(923)十一月七日生,卒年不详,任官迁歙县紫阳后又升任宣州剌史,枢密院副使。其裔分布于歙县紫阳、汪岔,江西万年、石门、广信等地。由于谱牒遭洪水侵没,此后延宾一支的子孙失传。但《中华姓氏谱》编入了胡延宾迁紫阳一支,至17世胡崇本又回迁婺源汪村。此后,胡崇本的后人因做木材生意迁往皋北定居,并修了《皋北胡氏族谱》。此外,1999年自称胡延宾后裔迁安徽望江的一支还去考川对谱,祭祖,并与上庄、西递合修《明经胡联合宗谱》。但纵观明清以来各个版本的宗谱,都认定二房一支失传。

    乾隆年间会修明经胡统宗谱,由于去考川参与会修统宗谱的二房胡姓拿不出元明旧谱,所以统宗谱只在末册以附录待考形式编入了这些二房后裔的世系。

  3、 三房胡延臻一房
  胡延臻,字以福,后唐清泰甲午年(934)九月十五生,宋大中祥符甲寅年(1014)十月殁,享年81岁,娶程氏,合葬考水焦坑口,育二子十孙,长子文昊,次子文晟。文昊又生四子:令福、令勤、令诜、令,文晟生六子:令恭、令宝、令询、令绪、令极、令敏,以天干地支分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派,三房世居婺源考水。

  三房一支,人丁兴旺,代有名儒。查阅统宗谱《考川阳基图》和《统宗六甲图》,当时在考川村就有明经书院、云峰书院、石丘书院、令尹书屋等多座。并由胡云峰、胡梅岩等大儒讲学,一时前来考川村就学的学子络绎不绝,人满为患。在琅琅书声的熏陶下,考川明经胡氏闻人迭出:宋绍圣四年(1097)胡伸、胡伋兄弟同登何昌榜进士,兄弟联芳一时轰动徽州府,此后又涌现了群星灿烂的七大贤哲。吴草庐先生曾说:有功圣学,莫若朱子,有功朱子,莫若云峰。朱熹第十八世孙、钦授修职郎、世袭翰林院博朱士在(考川统宗谱)序言中这样写道:

“考川,以易经登进士第,隐居不仕为考川始祖……独考司业国子伸,擅‘江南二宝’之目,十二传而有易简居士,曾受业于先子之门,郡志称其通五经,尤精于易;其子孝善先生,其孙云峰先生。三世以易名家,为东南学者之宗。又有玉斋先生受业于董梦程、沈贵瑶、沈固勉斋门人。董即槃涧从子,而槃涧又亲受业于朱子者也。宋史称方平易学得晦庵朱熹,源委之正传,于圣学多所发明,于后贤多所启导,胡氏经学代有人矣。如双湖先生,梅岩先生,尤多注述,此皆有功于晦庵,即有功于圣学者也。”可见明经胡名儒易经研究的杰出成果对朱熹学说影响之大。

  三. 明经胡贤哲闻人录:
  1) “江南二宝”之一的胡伸
  胡伸,字彦,号柳居士。宋绍圣四年(1101)弟胡伋,同登进士,兄弟联芳在徽州传为佳话。胡伸历任无为军,国子监司业、朝散大夫。他的文章在当朝颇负盛名。当时的大学称他与同乡汪藻为“江南二宝”。又任秘书著作郎,参与编修宋神宗日历及礼书《除右正言》,历经战乱,胡伸尚有二十多万字的著述传世,被大宋皇朝收入《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

  2) 明经胡七位贤哲
  凡去婺源考川拜谒昌翼公墓的人都会看到“三延并茂,七哲流传”的墓碑词联。“三延”是指昌翼公的三个儿子,“七哲”又是指谁呢?“七哲”就是指精通五经尤其是研究《易经》颇有造诣的环谷、玉斋、孝善、梅岩、双湖、云峰、石坵、安国这七人。

  环谷先生:方志、谱牒均未记载,生平不详。一说指胡伸。
  玉斋先生:(1223—1278),号玉斋,名师夔,又名方平。曾求学于朱子门下,尽得朱子易学之传,《徽州府志》称他精通五经,其子孝善,孙炳文也是当时皖南的易学名家,有《启蒙通释》、《性理》等书行世。
  孝善先生:(1224—1295)名梦季,字声远,号勉斋。师从朱子,从朱小翁受得书学之传,于家道叔诸人从游三百,卒后由高仓州太守题其墓。墓碑大书“孝善先生之墓”,其门人俞洪等人私谥为孝善先生。
  梅岩先生:(1229—1306)名次焱,字济龙,号梅岩,晚又自号余学所居之室。读书不辍,博学强识,魁江东,入太学。南宋咸淳四年登(1268)陈文龙榜进士第。历任湖州县簿,贵池县尉。德佑元年(1275)元兵下江南,遂辞官回籍,与兄弟子侄讲经论道,课徒自娱。注疏《四书五经》、唐诗绝句,又注朱子《感兴诗》。其诗文由族孙胡琏搜辑成十卷,名《梅岩文集》。同时又编修宗谱,对明经胡宗谱的氏号、称谓、省墓、过继等都作了考述例定,使后世明经胡修谱有例可援、有据可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进了胡梅岩的条目。
  双湖先生:(1247—?)字庭芳,又号双湖。乡荐,入元(朝)不仕,退而讲学,门徒盈门。明弘治版《徽州府志》,编有“祭胡双湖先生文”,著《易纂》,疏《启蒙十翼传》,纂《十七史纂编年》等书行世。
  云峰先生:(1250—1333),名炳文,字仲虎。炳文嗜学成性,五六岁即涉猎经史十六七部。炳文家学渊源,又笃志朱子之学,上溯伊洛,凡诸子百家,阴阳医卜、星历术数无不推究,终成元代为世所宗的经学大师。元仁宗延佑年间,被荐为江宁教谕,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四方学者云集,后兰溪学正,不就。至大年间(1310)其族弟胡淀出资修建明经书院于考川芳坞口,以处四方前来求学者。炳文亲任山长,课试诸生,学有所成者不乏其人。考川当时儒风盛甲于东南。炳文先生学宗朱熹,尤精于《易》,著有《云峰集》、《四书通易本义》、《五经会意》、《纯正蒙术》、《云峰笔记讲义》等二十卷传世。《中国文化大典》收入了胡炳文的条目。
  石坵先生:(1295—?)名维申,字孟成,号石丘,曾受学于族父胡云峰,尽得其传。创设石坵书院,广纳学子,后客居徽州府城,因遭战乱不屈而卒。著有《石丘文集》传世。

  3、明经胡在绩溪的分布
  明经胡为绩溪胡姓的重要一支,据谱牒和方志记载,绩溪的明经胡姓的来源和分布如下:

  (1)长房胡延政的胡里派:方志和道光版考川宗谱承认胡里胡姓属胡延政始迁绩溪的一支,其气势恢弘的祠宇为绩溪明经胡各派创建最早的宗祠。乾隆二十一年(1756)与上庄、龙塘一起合修宗谱,定名为《中王宗谱》亦名《胡氏宗谱》。胡雪岩属胡里一支的后裔,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新安江水库,浙江淳安的明经胡三房胡延臻的后裔八户迁入湖里定居。

  (2)胡延政子胡忠的龙井派:该派以宋景德四年(1007)定居龙井村的胡忠为始迁祖,除龙井本派——龙井宅坦派和外迁的支裔外,其裔又繁衍外迁。本镇的杨林(上庄)、尚廉、江塘冲、浩寨的叶村,里洪坑及今胡家横神头(仅存两户)等均是胡忠后人在县内的分支;

  (3)扬溪石金山三房甲派:属昌翼公三房——胡延臻的长孙胡令福(甲派)一支,第十世孙胡迈,于宋元符三年(1100)前后由婺源考川迁家石金山,即今扬溪石金山、大石门一带;

  (4)荆州上胡家甲派:同属胡延臻长孙胡令福一支。是胡延臻第十二代胡德芳由绩溪石金迁歙县芳塘再由芳塘分迁绩溪的一派。始迁祖是第二十九代胡仁兴,仁兴生五子,其祠号为“五义堂”。现有一千多人,仅次于上庄、宅坦;

  (5)临溪石榴村及备溪丙派:属三房胡延臻第三个孙子胡令诜一支的后裔。石榴村的胡姓是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前后从歙县鲸川迁入。其始迁祖为胡怡,传至第二十九代,胡贵孙又从石榴村迁居备溪,即现在临溪镇下备村。如今从绩溪外迁的明经胡氏遍布国内外,主要是长房胡延政的后裔。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5:28:04 | 只看该作者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三)明经胡始祖是李唐后裔?(1/2)

明经胡始祖是李唐后裔?


  在清光绪初年由胡雪岩与胡适四叔胡玠等人牵头为祖庙与邻村王姓打官司的控词中,胡雪岩、胡玠等人就认定二世祖胡延政以唐宗室宋封中王,这是现在唯一能见到的有关胡雪岩先世的文字资料,也是证实胡雪岩与胡适同姓同宗的重要实证之一。
  有关胡雪岩与胡适的先世,据元明以来徽州的方志和宗谱记载,都认定他们的始祖胡昌翼是唐昭宗幼子,而胡昌翼的义父胡三(又名胡清)则属新安清华常侍胡,即安定胡,其系可上溯到胡公满乃至舜帝,与绩溪其他诸胡(胡宗宪一支的常侍胡和胡舜陟一支的金紫胡等)同出一宗。要理清“李改胡”——明经胡的来龙去脉,并搞清楚它与新安安定胡氏的承传关系,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朱温反唐的经过。
  根据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徽州“李改胡”的始祖胡昌翼(曾名李昌翼,乳名李梁),是唐昭宗遭遇朱温之难,在迁都洛阳途中由何皇后所生的皇子。为避免朱温的灭门之祸,襁褓中的皇儿由贴身侍卫藏匿民间,被宦游经过陕县的婺源人胡三秘密带到婺源考水隐居,抚为义子。有关朱温反唐何皇后在迁都途中产蓐以及朱温在洛阳附近坑杀唐昭宗侍从等内容,正史均有记载,这似也印证了方志和谱牒有关“李改胡”的帝胄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兹特选介如下:
  一、 正史的相关记载
  (一) 《旧唐书》本纪第二○上·昭宗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以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东内。”“天佑元年春正月……已酉(正月十三),全忠率师屯河中。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车驾迁都洛阳……丁已(正月十四)车驾发京师,癸亥(正月三十)次陕州,全忠迎谒于路。”
  “二月丙寅朔(初一)。已亥(初十),全忠辞赴洛阳,亲督工作。四月丙寅朔(初一),癸已(四月二十七日),帝遣晋国夫人可证传诏谕全忠:言中宫诞蓐未安,取十月入洛阳宫。全忠意上迟留候变,怒甚,谓牙将寇彦卿曰:‘亟往陕州,到日便促官家发来!’”
  “闰四月乙未朔(闰四月初一)。丁酉(初三),车驾发陕州。壬寅(初八),次谷水行宫。时崔胤所募六军兵士。胤死后亡散并尽。从上东迁者唯诸王,小黄门十数,打球供奉,内园小儿共二百余人。全忠在陕,仍虑此辈为变,欲尽去之,以汴卒为侍卫。至谷水顿,全忠令医官许昭远告内园等谋变,因会设幄,酒食并坑之,乃以谋逆闻,由是帝左右前后侍卫职掌,皆汴人也。”
  “八月壬辰朔(初一)。壬寅(十一日),夜,朱全忠令左龙武统军朱文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弑昭宗于椒殿。自帝迁洛,李克用、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知全忠篡夺之谋,连盟举义,以兴复为辞。而帝英杰不群,日忧不测,与皇后、内人唯沉饮自宽,……后求哀于玄晖,玄晖以全忠止令害帝,辞后而去。”
  (二) 《旧唐书》列传第一二五·昭宗十子
  “昭宗十子:哀帝,余并封王。……昭宗遇弑之日,蒋玄晖与内西置社筵,酒酣,德王以下六王皆为玄晖所杀,投尸于九曲池。”
  (三) 《旧唐书》卷五二·列传第二·后妃下——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东蜀人。入侍寿玉邸,婉丽多智,特承恩顾,生德王、辉王。昭宗即位,立为淑妃。乾宁中,东驾在华州,册为皇后。”……昭宗遇弑后“翌日,宰相柳、独孤损等诈宣皇后令云:帝为宫人害,辉王祚宜升帝位!仍尊后为皇太后。”后因有人向朱温告密,称何后与蒋玄晖、张廷范等人谋逆,誓复唐室,何太后被害于积善宫,并废太后为庶人。
  (四)《旧五代史》梁书二·太祖本纪第二——
  “天祐元年正月己酉(正月十三),帝发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师闻之,为之震惧。是时,将议迎驾东幸洛阳,虑唐室大臣异议,帝乃密令护驾都指挥使朱文谅矫昭宗命,收宰相胤、京兆伊元规等杀之,又,歧兵侵逼京畿。帝因上表坚请昭宗幸洛,昭宗不得已而从之,帝乃率诸工匠财力,同构洛阳宫,不数月而成。”
  “二月乙亥(二月初十),昭宗驻骅于陕。帝自河中来觐。谒见行营,因洒涕而言曰:“‘李茂贞等窃谋祸乱,将迫乘舆,老臣无状,请陛下东迁,为社稷也。’昭宗令命筵于寝室见何皇后,面赐酒器及衣物,何后谓帝曰:‘此后大家夫妇委身于全忠矣!’因欷歔泣下。后数日,帝开宴于陕之私第,请驾临幸。翌日,帝辞归洛阳,昭宗开内宴。时有宫人与昭宗附耳而语,韩建蹑帝之足,帝遽以为图己,因连上表请车驾幸洛。”
  三月丁未(三月十四日),昭宗以帝兼判左右神策及六军诸卫事。是时,昭宗累遣中使及内夫人传宣,谓帝曰:“皇后方在草蓐,未任就路,欲以十月幸洛!”帝以陕州小藩,非万乘久留之地,期以四月内东幸。
  闰四月丁酉(初三),昭宗发自陕郡。壬寅(初八)次于谷水。是时,昭宗左右唯小黄门及打球供奉内园小儿二百余人,帝犹疑之。是日,密令医官许昭远告变。乃设馔于别幄,召尽杀之,皆坑于幕下。先是,选二百余人,形貌大小一如内园人物之状。至是使一人擒二人,尽缢于坑所,即蒙其衣及戎具自饰。昭宗初不能辩,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后皆梁人矣。(《十国春秋》、《吴世家》:二月丁己,唐帝遣间使以绢诏告难于我及西川河东等,令纠率藩镇以图匡复。诏有云:“朕至洛阳则为全忠所幽闭,诏敕皆出其手,朕意不得复通了。”)
  (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胡梅岩这个明经胡的元代名儒的“始祖本唐室,五代时育于胡氏,因冒胡姓。”
  以上就是方志和谱牒所涉及的正史有关朱温篡唐何皇后产蓐经过的大致内容。但由于正史记载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史界和明经胡内部对胡昌翼是否为唐昭宗之子一直存在严重分歧。
  承认明经胡是李唐后裔的一派以为:
  (1) 唐昭宗被朱温幽闭完全失去行动自由是抵达洛阳新宫以后的事,在此之前的从长安东迁至洛阳谷水这七个多月里,随昭宗左右的200多小黄门,打球供奉内园小儿仍是忠于唐室的,昭宗完全有可能也象前两次派间使、传绢诏、御札那样将襁褓中的皇儿藏匿民间,何况又是在河南陕州驻骅期间;
  (2) 从当时身在汴梁的朱温仍担心已“次谷水行宫”的200多个随从有可能协助唐昭宗内变而必置于他们死地的记载来看,也证实这些小黄门和内园小儿对皇上皇后是忠心耿耿的,昭宗内侍均为朱温的亲信是到达洛阳附近的谷水以后的事;
  (3) 朱温弑唐昭宗的当天又诛昭宗诸子,却只杀了德王及以下六王,除去辉王李祚升帝位外,尚有二王并未尽诛。况且,朱温诛杀诸王依年龄长幼来决定除杀的顺序,而唯留年纪最小的辉王升帝位,又何况胡昌翼是襁褓中的婴儿,朱温更不足虑!(朱温最痛恨鄙视的是曾称帝的昭宗长子、德王李裕)
  (4) 从昭宗“朕至洛阳则为全忠所幽闭”的两次传绢诏给王建、杨行密等人的内容来看,也证实了唐昭宗在迁都洛阳的七个多月里还有一定权威和自由的,否则,朱温为何要在陕州路上迎谒昭宗?甚至于在内宴上见宫人与昭宗耳语而心虚害怕,也不敢赴昭宗所设的内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时朱温对昭宗还是有畏惧之心的。
  (5) 根据婺源清华常侍胡、考川明经胡的宗谱记载,胡三仕唐昭宗朝,封金紫光禄大夫,完全具备携昭宗幼子归婺源的条件。
  (6) 正史有许多内容是参考私家著录和稗官野史补充的,正史记载的史实有相当一部分是修史者没有搜集到的史料,所以不能认为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就否定方志、谱牒所述。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明经胡后人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胡昌翼是“李改胡”,是唐昭宗之幼子的说法是可信的。
  否认明经胡始祖是李唐宗室的一派认为:
  (1)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室东迁,其负责皇室安全(实为监视皇族)的御营均由朱温亲信充任,昭宗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朱温手中,不可能有藏匿襁褓中皇儿之事发生。如有这种可能,为什么不使极能帮助昭宗摆脱险境、匡复唐室的封王诸子隐逃?
  (2) 在昭宗尚未东迁之前,皇宫中已形成左右前后皆是汴人,宫中动息,虽纤芥必闻于朱全忠的局面,昭宗不可能将新生儿匿于民间或被胡三携归婺源。
  (3) 根据《资治通鉴》(265卷·唐纪八十一)载:“帝自离长安,日尤不测,与皇后终日泣饮,或相对涕泣。全忠使枢密使蒋玄晖伺察帝,动静皆知之。”在这种严密的监视下,昭宗将幼子藏匿于民间能做得到吗?
  (4) 胡三公仕唐昭宗朝正史无此记述,方志、宗谱的记载说法不一,故说胡三携唐昭宗幼子归考水抚为义子之说,或说胡昌翼为避朱温乱,逃于婺源考水的唐昭宗幼子令人难以置信。
  (5) 考川明经胡氏的乾隆、道光等版本的统宗谱均有许多胡李通婚的墓图和行状的录述(如乾隆版统宗谱的角部第14页、20页、69页,亢部的第20页、23页、47页、49页等均有胡李通婚的实证)。
  (6) 明经胡是以胡昌翼的进士科别——明经和其后裔在理学上的建树作为氏号的,但未必是“李改胡”,说胡三生昌翼的明经胡、常侍胡谱牒并不鲜见,胡三以上世系也与婺源清华和祁门贵溪等胡姓宗派同出胡瞳一源。综上所述,胡昌翼是唐太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事。
  以上就是正史对唐昭宗迁都洛阳经过和后人对何后新产儿下落不同看法的简要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5:30:49 | 只看该作者
(2/2)
二、 方志的表述
  方志和谱牒又是怎样介绍胡雪岩与胡适的始祖的呢?在这里也不妨作一系统
而扼要的介绍:
  (一) 宋淳熙版《新安志》
  宋淳熙二年(1175)祁门人罗愿编纂的《新安志》是目前徽州所发现最早的方志。胡适称“宋罗愿的《新安志》为吾徽最早的志书,体例精严,论赋税诸卷尤有经济史料的价值。”(详见《胡适的日记》全编第三册P245页)该志编入了被后世称为明经胡两大名贤,兄弟进士的胡伸、胡伋两人。但均未提及他们是李唐后裔或明经胡氏。
  (二) 《新安大族志》
  由元人陈定宇所辑。该志概略的叙述了徽州各县的名姓大族。胡姓也占相当篇幅:
  (1) 婺源大族胡氏
  清华:邑北六十五里,永定郡王永昌公后。梅田、城东、东溪、登瀛坊等均源出于清华胡学一派;
  考川:邑北三十里,其先出陇西李唐宗室。之后,朱温篡位,诸王迁,曰昌翼者逃于婺源,就考水胡氏以居,遂从其姓。
  (2) 绩溪大族胡氏
  市东:邑东隅,出青州,曰宓为新安守,因家焉;
  遵义坊:邑东街,其先乌程人,曰清者,十一世孙曰日岩迁此;
  东门:邑东,曰松者镇江东,览山水之胜,因家焉;
  胡里镇:在邑南十一里,出婺源县考水派,传至曰延政,平蜀爱镇山水钟秀,遂居焉;
  西街:邑东隅,其先自唐由齐迁郡中,转迁市东;
  这是最早述及“李改胡”来历的一部志书。最早介绍绩溪“李改胡”源于婺源考水,且是胡昌翼的长房。
  虽然《新安大族志》在介述“李改胡”的来历时与后来刊行的方志稍有不同,但在确认“李改胡”是李唐后裔这一点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三) 明弘治版《徽州府志》
  刻本,1502年刊。该志在“寓贤”一节中介绍了胡昌翼及明经胡氏的来历。这是最早记载明经胡氏号的方志之一。兹辑录如下:“胡昌翼,本唐昭宗子,朱温构祸,王子播迁。时婺源人胡三公者,宦游长安,庇匿之以归,遂从胡姓。寻以明经登后唐同光乙酉进士第,义不仕,隐居考川,人号明经翁。曾构绎思斋,凿畅情池,赋诗二章,以见意。又建桥于朱源,人号之曰‘太子桥’。其后子孙世以经学传家,乡人称为明经胡氏。”细阅这段文字,对胡昌翼“李改胡”的经过以及明经胡氏号的来历都记载的有条有理如明经胡谱牒所述。此外该志还编入了明经胡的大儒胡云峰、胡伸及胡双湖三人的行状或祭文,称有“江南二宝”之一的胡伸、胡云峰均为考川人。
  (四) 明嘉靖版《新安名族志》
  刻本,明嘉靖三十年(1551)刊行,有多种版本。该志对明经胡的来历叙述沿袭《新安大族志》,同时又用很大篇幅介绍了明经胡的名仕和硕儒:
  “考水:在邑北三十里。其先出陇西李唐宗室之后。朱温篡位,诸王播迁,曰昌翼者逃于婺源就考水胡氏以居,遂从其姓。(后唐)同光乙酉(925年)以明经登第。义不仕,子孙世以经学传,乡人习称为明经胡氏。”
  “胡里镇:在邑南十里,出婺源考川派。赵宋时曰昌翼子延政,平蜀授绩溪令,恩敕中王,爱通镇山水,改名胡里镇。匾曰‘懋学堂,’遂家焉。”
  (五) 明嘉靖版《徽州府志》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本。郡 人汪尚宁撰序,共22卷。该志第20卷“寓贤”介绍了胡昌翼的生平,与弘治版相同。
  在第五卷“职官”一节中,载有宋县令胡延政一篇:“宋县令,胡延政,绩溪人,(宋)开宝初以平蜀功授任,候师申,太宗时任,表前令胡延政墓……”。
附注:
  比较《新安名族志》与弘治版《徽州府志》,嘉靖版《徽州府志》首次提到了胡延政任绩溪县令的时间为宋开宝初年,即公元970年前后。
  (六)万历版《绩溪县志》
  明万历九年(1581)刊本,绩溪县儒学教谕何棠主修并撰首序,该志秩官卷载:“唐县令,胡延政以平蜀功授任,候师申:太宗时任,表前令墓。宋知县:庐远,兴国五年。”该志“丘墓”载:“唐中王,延政墓,在胡里镇。延政本唐宗室,以父昌翼避地考川冒胡姓。延政以击寇来绩,卒葬古溪野。郡守李度,县令候师申题其墓为中王墓。吕溱有过墓诗。”该志共编入绩溪胡姓宗祠八座,胡里宗祠名列其中,桥梁一篇记有胡里桥,由胡彦、胡恺倡建,未见载中王桥,估计这就是“中王桥”的旧称。胡里人胡献芹参与了该版县志的编辑。
  (七)乾隆以后各种版本的《绩溪县志》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付梓的《绩溪县志》,在介绍胡延政的职官、封爵和宦业时,照旧县府志编入,在《官职表》中将胡延政移入《宋职官》内并附注:“原名延进,后知严州军。”在《丘墓志》又添“赐居胡里”四字。嘉庆十三年(1808)续修的《绩溪县志》有关胡延政的内容照乾隆版录入,还采入乾隆《中王宗谱》的内容,在介绍胡氏宗祠时,称胡里宗祠“祀宋封中王延政公”,又在上川胡氏宗祠一条下注明:“本婺邑考水延政公,迁居本邑胡里,至七二公复迁上川。”嘉庆县志称胡适故里上川(即上庄)胡姓始祖胡七二迁于胡里,乃依据乾隆版《中王宗谱》这一上庄与胡里等村唯一一次合修的宗谱,胡雪岩与胡适同出一宗之说据此广为流传,渐为成说。而实际情况是上庄胡姓是胡里迁龙井一支的分脉,是龙井杨林派(古杨林镇范围)的后裔,这是龙井和上庄族谱都一致认定的。
  (八)新版《绩溪县志》
   1983年春始纂,至1998年付梓,176万字,葛天顺主编。邵之惠副主编,本志在《姓氏》、《县府机构》、《书画》、《古桥》等章节中记载了胡雪岩故里的胡姓始祖胡延政一支及其分脉的有关内容,分述如下:
  (1)姓氏源流·胡姓:4支4次迁入。东晋大兴元年(318),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新安;咸康三年(337)从濮阳迁家龙川(大坑口),世称“龙川胡”;唐大中五年(851),散骑常侍胡宓(胡焱十五世孙——笔者注)持节歙州从濮阳迁家(歙县)乌聊山,宓子诏,居家华阳镇。宋时,胡舜陟官猷阁待制,封金紫光禄大夫,后称“金紫胡”;北宋开宝年间,胡延政知绩溪县事,赐居胡里(今湖里)。延政之父胡昌翼,系唐昭宗李晔幼子,襁褓中遇朱温之祸,父托孤婺源考川胡三,携归抚养,遂从胡姓。(唐时取士,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昌翼于后唐同光三年(925)登明经,后世称“明经胡”,俗称“李改胡”;明正德年间,胡松任工部尚书,其裔又称“尚书胡”。胡氏为绩溪最大姓氏,分布县内20多处村镇。上庄、宅坦、湖里、上胡家是明经胡聚居大村;大坑口、株树下是龙川胡聚居村;金紫胡、遵义胡主要居城内及岭南乡村(P135页)。
  (2)唐至清代县署:县令,胡延政,江西婺源,宋开宝年间,胡延政的前任和继任分别为葛晋和候师申(P577页)
  (3)书院选介:桂枝书院,(创建人)胡忠(957~1026),字良臣,号桂崖,北宋开宝八年(975)其父延政任绩溪县令,随来就读于龙井村(今上庄乡宅坦村),后定居,景德四年(1007)胡忠于村南龙井旁之山阜建桂枝书院。聚县西学子,名贤以个人钻研,相互答问、集体探讨、轮流讲学等方式,研究儒学经典和经济之术(P693页)
  (4)书画:邑内历代学子皆重书画。……宋朝《胡延政报功图》与明《石守信报功图》均为巨幅徽派版画,是中国艺术史中罕见的珍品,建国初期分别为上海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收藏。(P765页)
  (5)古桥:中王桥,又名湖里桥,在临溪乡湖里与中王村之间,跨登源河,花岗石结构,5孔4 墩,拱形。长14米,宽6米,高8米,孔高8米,为县境现存最长古石桥。始建成于宋。相传唐末,昭宗幼子昌翼,随胡清(三公)匿避婺源考川,改姓胡,其子胡延政,宋初任绩溪县令,后封为中王,赐居胡里,故名中王桥。(此桥于2001年6月因河水冲击倒塌,2003年修复——笔者注)
附注:
  比较旧版方志,新版县志照旧县志来叙述明经胡的来历,即胡昌翼是昭宗之子。胡延政宋开宝八年任绩溪县令并赐居胡里。
  从胡里宗祠悬挂《胡延政报功图》这一宋代巨幅版画、被专家称为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品来看,胡延政定居胡里是完全可信的。

(未完……待续)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07:33 | 只看该作者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四)
谱牒如何表述明经胡?

                         谱牒的介绍
  在叙述了正史,方志有关李改胡的记载后,我们再来看“李改胡”——明经胡氏的宗谱对始祖、义祖的表述。现存于胡雪岩故里的宗谱版本不多,仅明万历的抄本胡里《宗枝图》及刻本的乾隆版胡氏宗谱卷首,唯一编有胡里胡姓谱系的道光版宗谱是由考川胡姓主持编纂的。上庄胡姓现存仅胡近仁于清宣统年间编纂的《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一个版本。
  (一)明万历《胡里宗枝图》
  明万历六年(1578)抄本,现存于绩溪胡里村胡天本处。从纸质的陈老程度来看,属明代抄本无疑。该宗枝图由歙人许国作序(?),世系编排从胡百廿开始。胡里总祭墓文载:“自百廿公传及于庆公,继祀有人,自关童公以迄于今未曾有缺。”该宗枝图是这样介绍胡里胡百廿的:“胡百廿,即名禄公,职十路教公,任本府乳溪教谕,居本里置创基址,曰‘胡里市’,生八子,墓在胡立坎。”从以上内容看,胡延政的十二代孙胡百廿无疑是胡雪岩故里——胡里胡姓建村之祖。
  (二)康熙版《胡氏族谱》
  木刻本,由绩溪胡里、龙塘与胡里外迁浙江归安、堞溪等派合修于清康熙庚子年(1720),胡适晚年在谈到先世时,曾说绩溪迁浙江湖州(古称归安)的胡世泽兄弟那一支,与上庄、胡里的谱系是相通的,很可能就是指绩溪迁归安的这一支,此谱现绩溪无存。
  (根据道光版《考川明经胡氏宗谱》卷一“按语整理”)
  (三) 乾隆版《中王宗谱》
  这是一部由胡里、龙塘和上庄三村胡姓合修的宗谱,上庄人负修谱主责。此谱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冬始修于胡里上祠惇叙堂,二十一年(1756)夏,编谱班子移到上庄宗祠叙伦堂,至此,修谱之事就完全上庄人负责,乾隆二十二年(1557)秋《中王宗谱》修竣。此谱除编世系外,另写入像赞、诰敕、列传、宅墓这几大项内容。此谱的序跋这样写道:“吾族派本婺之考川,昌翼公系李唐昭宗子,避朱温乱,依胡常侍公,后遂胡姓。登后唐同光乙酉进士,赐居教授,号明经,公三生子,”。乾隆谱还编入不同年代修谱时所写的谱序,其中由胡昌翼第十代孙胡献之写于宋庆元三年(1043)的序也述及了明经胡氏的来历:“始祖十七府君讳宏远,实唐昭宗幼子也。朱温构乱,迁都洛阳。义祖安定胡三公清,宦游长安,携之以归。后府君读书以易经中后唐同光乙酉进士。自以皇子,隐居不仕,赐溢明经,故乡人遂称为明经胡氏。”同时此谱还规定胡里、龙塘和上庄胡姓自三十七世起统一按“天德锡祯祥,洪恩毓善良”等二十字排行取名。此谱卷首有新旧序共五篇,新序分别由徽州知府何达善及曹天佑、赵青黎三人所作,其余的内容为:凡例共15条、家规12条、敕命19条、像赞10篇、考辩各一篇,另有墓志铭两篇、自咏诗二十四首。上庄和胡里外迁各支大半未予续修,而且对上庄胡姓始迁祖七二公以下各高祖均循旧谱未注生殁。从此谱的冠名来看,是与乾隆版龙井派宗谱和当时正在编的考川统宗谱壁垒分明各执一说的,不但谱名“中王”,而且还在此谱中编入许多证明胡昌翼封唐王、胡延政封中王的诰敕,考辩以及赵宋王朝对胡昌翼的题赞等,世系的排列也在胡延进和胡忠之间多出五代。《中王宗谱》上庄现已无存,仅胡里胡筱元收藏了一本谱头,宣统末年上庄续修宗谱时所编入的题赞、诰敕及列传、考证等完全照抄中王谱。
  (四) 道光版考川统宗谱
  木刻本,依二十八星宿和十二生肖共编为40册,胡陆秀等纂修,清道光九年(1829)付梓。(注:现黄山学院存李字号和乃字号两套宗谱,其中李字号宗谱编有胡里世系,乃字号谱仅编入胡延政一至五世的世系,未载有胡里世系,卷首其他内容两谱相同)
  李字号道光谱在第1册,第38、39及40册载入了胡里胡姓1至35世的世系,胡里的外迁分支吴村派的世系则编到第40册。道光版宗谱编入的胡里世系载至道光七年出生的男婴为止。
  道光谱按胡里下祠天叙派和上祠的里门、外门、门前及吴村的分支编辑世系,胡里的领谱字号分别为“师”字号和“鸟”字号。该谱的序言,凡例及世系也一致认为胡昌翼是李唐后裔。
  综上所述胡雪岩在为祖庙与王姓打官司的控词中称始祖、始迁祖是唐宗室,胡雪岩的后裔说他们一支是“李改胡”,这都是以方志和宗谱的记载为根据的,正史有关朱温反唐经过的记载似也佐证了方志与宗谱的帝胄之说。以平蜀功授任绩溪后又定居通镇(即胡里的前身)的胡昌翼的长房——胡延政,就是胡雪岩和胡适的二世祖。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09:27 | 只看该作者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五):鉴定家乘发生的分歧论争
鉴定家乘所产生的分歧论争


  一.分歧论争的焦点
  长期以来,围绕胡雪岩、胡适的始祖、始迁祖是否李唐后裔,专家学者解读正史已形成两种不同意见。明经胡内部和本地一些学人在研究明经胡时也多次产生分歧论争,全面的了解这些分歧和论争,对梳理胡雪岩及胡适的先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这些分歧论争的焦点是:
  1、始祖胡昌翼究竟是已封王、逃匿于婺源考川的唐王还是襁褓中为避朱温篡唐之难由婺源人胡三携归考水的唐昭宗幼子?胡昌翼是否以唐宗室特封唐王以及如何看待正史没有记载“李改胡”来历;
  2、胡延政是否在宋初任绩溪县令,敕封中王、赐居胡里。
  3、胡里胡姓究竟是婺源清华常侍胡,还是胡延政始迁绩溪的后裔?中王村头的庙宇究竟是中王祖庙还是王姓所称的九相公庙,中王是地名还是封爵?
  4、《新安大志族》早在元代就载称明经胡是李唐宗室之后,明清的徽州府县志籍也进一步确认明经公是唐昭宗幼子,方志的载述是否属实?
  二.分歧论争的发展演变
  始于元代修谱、建明经桥分歧初显端倪
  胡梅岩(次焱)是明经胡名贤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硕儒,他所写的“论始祖”,“论姓氏”和“省墓序”等成为明经胡各派修谱时自觉遵奉的“金科玉律”。阅览《乾隆中王宗谱》得知,胡梅岩原来所写的《论始祖》一篇的内容已被后之修谱者删改。现在的康熙、乾隆等版本的明经胡宗谱所看到的《论始祖》都说“三公载明经以归方在襁褓”,与原先的《论始祖》所称的“三公载府君(指胡昌翼,笔者注)归日才八、九岁”大相径庭。这说明明经胡在历代修谱时对胡昌翼身世的表述不一。后之修谱者为使“李改胡”的帝胄之说毋庸置疑,辩称这是“月、年”之误,即把八、九月误作八、九岁。由此可见胡梅岩在述及明经胡始祖时并未与唐昭宗幼子联系起来。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明经桥记》中。元代,昌翼公的第十五世孙胡明善重修考川村头的“太子桥”,以石易木,并更名为明经桥,尚书汪泽民为之写记,记称:明经公出李唐季年,“诸候王子避乱南走,匿胡氏。按纲目,(唐)乾宁四年,诸王尽杀,殊无遗类”,汪泽民对太子桥及其传说提出了质疑,由此可见,在元代对明经胡来历的表述就出现了分歧的端倪。为了使唐太子之说天衣无缝,明经胡二十二世孙胡贯特在《始祖唐太子考》中作了这样的辩释:“凡天下事传之实者,无如口碑,桥以太子名者,口碑也。(明经桥)记改明经而口碑不改者,是太子之征终不能掩。”他认为最凿凿可据者莫如口碑,即使桥名易明经,但考水及当地百姓的口碑仍以太子桥相传。所以说胡昌翼为唐太子是完全可信的。
  三. 明代修谱分歧趋于明显
  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围绕明经胡始祖是否李唐宗室,硕儒胡双湖究竟属考川派还是清华派,明经胡各派及明经胡与婺源清华勋贤胡氏在续修宗谱时展开了论争,分歧已趋明显:
  嘉靖三十三年(1544),婺源考川发起纂修的宗谱刊布。该宗谱首次以统宗谱的形式确认:“胡本陈胡公之后,考川胡氏祖明经公,实唐昭宗子,导于胡三公而氏其氏。”为了有别于新安其他诸胡和避免再次发生胡李通婚之事,这次编纂的统宗谱其谱系排布有这样的特点:在明经胡始祖昌翼公之上,按照旧唐书依次排列李唐世系,昌翼公之下则为明经胡世系。同时在宗谱封而上印上“明经胡氏”的谱名。此外,又在谱序和谱系等方面,也写上昌翼公本李唐宗室的内容。
  但作为考川明经胡氏长房胡延政迁绩溪龙井的一支,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辑纂《龙井胡氏族谱》时,就只字未提胡昌翼系出李唐。该族谱在介绍明经公简历时,仅用了“字宏远,又名绎思,行十七,登同光乙酉进士”这十几个字,从该谱所编入的南宋嘉定年间撰写的旧序来看,其存真传信的编谱风格跃然纸上。旧谱序直言不讳的写道:“四十七世曰瞳公,官寓宣徽两府,黄墩瞳公生珍,珍生清,清迁婺邑考川,乃生昌翼公。”明经胡始祖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该谱的新序则着重于阐述修宗谱应遵循的原则,强调宁而不华,不可虚而不实!胡东济所撰的谱序就说:“古之谱,实胜,今之谱,华胜……实胜则陋而无弊,华胜则文而失实。为亲者得其体,为人者失其真。我胡氏谱牒之作也,宁以陋而不华,岂有虚而不实哉!”这篇谱序正是针对当时明经胡一些支裔在修谱时攀龙附凤的做法的,其分歧已趋明显。
  明经胡内部在鉴定家乘时发生分歧,明经胡与其他胡姓族派为名贤归属也争执激烈,这一争执从明万历年间开始至清末结束,前后达二百多年。在康熙年间,这种争执进而演变为对簿公堂,争执的焦点是元代名儒胡双湖究竟属婺源考水派还是清华派,争执的起因为婺源清华统谱编入元代大德年间胡一桂以清华常侍胡第十二世孙的名义写的一篇谱序,并在序下注明胡一桂字廷芳,号双湖。为了确证胡双湖属考川派而非清华派,自明万历以来,婺源这两大胡姓就“讦讼不已”,考川派称清华派“伪造谱牒,以惑视听”,到了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考川与清华两大胡姓为胡一桂的归属再起讼争。考川人胡天秩、胡天衡等人在呈交婺源县衙的诉文中,列举了八个方面的理由说明胡一桂属考川明经胡氏而非常侍胡氏,并指出:“总之此案自明迄今所争者,只一祀生耳,因祀生而砌双湖入谱,因双湖而及胡溢三公,其他皆不顾也。今为一一查出,使百年之疑窦一旦剖明。万世之讼根一旦拔出,清华即人百其喙,亦难复置一词矣。”但清华胡氏并不理会考川人的辩述,也不卖立于乡贤祠前的《非宗冒祀判断详文》碑刻的帐,在乾隆、同治和民国年间续修宗谱时,照样称胡一桂为清华派第十二世孙,照样编入一桂所写的谱序。
(1/2)续下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10:12 | 只看该作者
(2/2)续前帖  
四.清代修谱、编志分歧论争达到高潮
  康(熙)乾(隆)盛世,徽属各县编志修谱蔚然成风,明经胡各派乘着续谱和参与编写县志,也将围绕家乘鉴定所产生的分歧论争推向高潮。清代明经胡各派在续谱编志涉及家乘鉴定所产生的分歧论争主要有这几个阶段:
  1、康熙庚子版考川派宗谱有关延政公派世系的记载是否属实?
  康熙五十六年(1717),考川派的胡元谱、胡天望、胡大琏等人发起会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绩溪仅胡里及胡里外迁浙江的归安、堞溪等支派参与了会修,龙井、上庄等派均未参与。这次修谱明经胡长房延政公派有了岳、嵩、峤等五子及胡忠为胡延政第六世孙的世系表述。
  乾隆丙子考川会修统宗谱时,明经谱局就对胡里派的世系及胡氏来历提出了质疑。其背景是龙井派与胡里及上庄在鉴定家乘时产生的分歧。
  2、 乾隆编志修谱分歧论争达到高潮
  乾隆二十年(1755),绩溪县在较陈锡县令的主持下开始续修县志,旺川籍举人曹天佑担任主编之一,宅坦的胡学礼、胡履坦等人也参与了编纂,在鉴定明万历版县志和清康熙版《徽州府志》有关胡延政以平蜀功授任绩溪,敕封中王,赐居胡里,卒葬胡里等记载是否属实时,胡学礼等人与曹天佑等人发生严重分歧,并进而引发明万历年间参与编纂县志的胡里人胡献芹有关胡延政生卒的介绍应不应予以否定的争讼。曹天佑等人认为:旧县府志有关胡延政简历的记载应予采信,应照旧编入乾隆县志中。对胡学礼等人提出有关胡延政生平的介绍应采纳龙井派宗谱表述的意见不予认可,因此,胡学礼等人愤而中途退出县志编修班子,而远去婺源考水参与会修考川统宗谱。在统宗谱中以明经谱局的名义写了《延政公知建德军考》、《子春公辩》以及有关胡里胡姓来源的按语,重申了龙井派未被县志主编采纳的有关始祖先世的意见,在《延进公知建德军考》中,考川的明经谱局以宋史所载史实考定胡延政未封中王,中王属地名而非封号,又考定胡延政赐居胡里,葬于胡里的说法不确,从而说明明万历以后的县府志有关胡延政生平的记载多数失实,矛头直指曹天佑等人主编的乾隆版《绩溪县志》以讹传讹,(有关此考文的价值参见本书徐子超《对胡适家世源流的一点辩析》一文);《子春公知丞辩》着重批驳了胡里人胡献芹在参与编纂万历县志时对胡子春墓志铭的批注,并披露了胡学礼等人乾隆年间参与编修县志为鉴定家乘与县志主编所产生的分歧。在胡延政之下六至十世的谱系前所写的按语,则通过查阅绩溪《龙川胡氏统谱》和《金紫胡家谱》等谱牒,对胡里胡姓的来源作了一番考证,力图说明胡里胡姓“不属明经胡”,并抽出了康熙版考川宗谱曾编入的胡里派的世系。这篇按语后被胡里派参与编修的道光版《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所写的按语所否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学礼等人为鉴定家乘与县志主编发生严重分歧讼争的同时,绩溪明经胡各派在修谱时也形成壁垒分明的两派:一派是以龙井宅坦为主,另一派为胡里、龙塘以及因故与龙井派失和而倒向胡里的上庄。这三村这时正结盟合修与乾隆版考川统宗谱针锋相对的《乾隆中王宗谱》。
  乾隆年间,上庄明经胡氏作为龙井迁杨林的一个分支,自南宋淳熙十年前后(1185)胡七二从杨林(今上庄中学对面)近迁上庄开族以来,由于人丁繁衍快,至乾隆二十年,上庄的村廓和人口已超过龙井本派——宅坦村,但文教发育却相对滞后,即在乾隆前期上庄胡姓还未单独修谱,因此,收族修谱就成了上庄宗族当务之急,何况龙井派因与上庄争“五朋”(旧时八都的宅坦、上庄、余川、瑞川、择里五村称为五朋)的头朋和“太子会”的首办权失和而不再与上庄合修宗谱(另一种说法是上庄胡姓作为龙井杨林派再分迁的一支按例必须自修宗谱),上庄胡姓又拿不出迁徙之初的旧谱,也就无法去考川参与会修统宗谱。在这种情况下,上庄的族长胡立中(又名胡敬)就去县请教曹天佑了,恰巧曹天佑与胡学礼等人意见相左,于是曹天佑就极力推荐上庄人与胡里人合修宗谱,并告诉胡立中上庄胡姓源于胡里。于是就有了上庄与胡里、龙塘三村宗谱的合修。在这套宗谱里,胡里、上庄人不但承认胡昌翼特封唐王,胡延政敕封中王,而且强调胡延政赐居胡里,归葬胡里,并又印上了许多明经胡始祖、远祖的容像、题赞、诗词及考证。这套宗谱通篇散发着帝王之气。《中王宗谱》付印前,曹天佑又特地为之写序。在序文中,曹天佑在称赞上庄、胡里人合力修谱的同时,又借题发挥,攻击那时正在考川会修统宗谱的胡学礼等人,他在谱序这样写道:“余谓修谱有附势之心,则冒他人之祖为己祖者,有之;怀利之心,则混滥他人之支为己支者,有之;甚至同宗共派视若寇仇,推而为顾叶之遗者有之。颠倒惑乱,醉饱数年,迄无成功,是皆势利薰之使然也。”曹天佑这里所说的“甚至同宗共派而视若寇仇,推而为顾叶之遗者亦有之”,说的就是宅坦与胡里为鉴定家乘所产生的不和以及龙井派在乾隆年间会修考川统宗谱因故撇下上庄一支的事。谱序中提到的“颠倒惑乱,醉饱数年迄无成功”则是影射中途退出编纂县志的胡学礼等人在《乾隆中王宗谱》修成时,仍未完成统宗谱的编纂(统宗谱于乾隆二十四年付梓,比《乾隆中王宗谱》晚三年完稿),在攻击胡学礼等人的同时,曹天佑又不忘褒扬胡立中等人:“今诸君不附势不怀利,其源既清,其流自洁,不需岁月谱事就绪,而祖先和悦,余览斯谱而慨然喜也”。作为反击,龙井人特在两村通道的中间建了一座“分乎亭”,名为风乎,实指分胡,隐指上庄胡姓为假明经胡。这就是上庄胡姓在乾隆年间一度与胡里、龙塘合修宗谱的来龙去脉。
  3、 道光续谱胡里人反驳乾隆统宗谱的按语
  由于乾隆统宗谱宅坦人参与了会修而胡里人未参与,故乾隆版统宗谱有关胡延政的世系叙述明显倾向龙井宅坦人,对此,胡里人一直耿耿于怀。到了道光九年考川发起续修宗谱,胡里就立即跑到考水参与修谱,对考川谱局施加影响,于是道光版考川宗谱就删去了《乾隆版统宗谱》否定胡里胡姓为明经胡的按语及不承认胡延政封中王的考证,在世系部分迁绩溪的延政公一派,也用胡里派的世系来取代龙井派世系。
  胡里人以考川谱局的名义在胡延政六至十世的谱系前所写的按语,以不能因为部分人名与金紫胡远祖相同和这些同名的人出生年代不同为由,否定了乾隆统宗谱所写的有关胡里胡姓来源的按语,这篇按语强调:“兹查康熙庚子谱,延政公下列岳、蒿、峤、昆、仑五位。乾隆丙子谱谓绩溪十二都常侍谱载:峤、蒿、岩为金紫派,岳出家故无岳名,又谓常侍九世孙胡百廿世居胡里,胡里、龙塘为常侍裔。是因一、二名号偶同遂生疑似之论耳。据此所见只三位,而仑与岩又不同,孰从而信之哉!夫延进生于唐季,迄(乾隆)丙子八百余岁,其间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乃不援其子孙所自祖以为据,而引他谱所偶同名以辩之,……且金紫胡常侍均阀阅世家,胡里亦望族,乃不自祖其祖而祖他人,此万无之事也”。且不论乾隆、道光版的考川宗谱所写的按语谁是谁非,单说考川修谱受外迁支裔的影响而后谱否定前谱这一点,就降低了考川宗谱的信史价值。唯一可取的,是道光谱修正了康熙庚子谱有关胡延政一支的世系表述,认可了乾隆统宗谱胡忠为胡延政之子的世系编排,不同的是胡忠的名字变为胡百忠了。
  4、 清末续谱论争仍在继续
  清同治初年,随着清廷与太平军拉锯战的结束,徽州民间修谱又入佳境。同治十三年(1874),绩溪的明经胡龙井派在进士胡宝铎的主持下,开始纂修宗谱。该谱的卷首照旧编入乾隆版统宗谱否定胡延政封王,胡里胡姓属明经胡的内容,未理会道光版明经胡考川宗谱的不同表述。
  胡适父亲胡铁花在光绪二年(1876)冬完成宗祠的重建后,又把续修宗谱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当他了解到知交胡宝铎牵头纂修的宗谱仍否定胡延政封王,胡里胡姓不属“李改胡”后,就特地写了《溯本录序》予以反驳。胡铁花以曾国藩家谱认定也有争议的关内候为始祖及正史许多内容参考私家著录补缀为由,强调指出:“吾家旧谱所记始祖本唐昭宗太子,避朱温乱,改从胡姓。二世祖仕宋卒封王爵,史迹不见于史册,与曾氏始祖关内侯据略同故。予作溯本录悉从旧谱,亦援曾氏据之例焉。吾宗别派有重修宗谱,削去二世封爵,且逞其胸臆谓必无封爵之事,著论辩驳旧谱者,彼之学识未必有过于宋之曾子固、今之曾文正公,亦只见其不知量耳。”这里所说的吾宗别派就是指因鉴定家乘与胡里、上庄产生分歧的龙井等派。由于有铁花公帝胄之说的成说在先,胡适即使知道“李改胡”并不等于是李唐宗室,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宣统三年(1911)胡近仁在独修明经胡上川宗谱时,除编入胡铁花的《溯本录序》外,还特意撰写“延政公传”,传文不但认定胡延政是唐宗室而且还以平蜀功敕封中王,与同治年间龙井派编纂的宗谱针锋相对。同时,还在传文的未尾附写注言:“吾宗别派(指考川和宅坦等在乾隆二十年合修的统谱及同治年间宅坦胡姓纂修的宗谱文稿——笔者注)有削公之封爵,且谓公与詹氏殁严州官邸,合葬桐江。是说也,吾族先进铁花公溯本序已详言之矣,予故不赘。”民国九年龙井派胡姓再一次修谱时,否定胡延政封王的考证和不承认胡里胡姓属“李改胡”的按语再次编入谱中,根本未理会胡里、上庄胡姓的不同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末“李改胡”内部修谱鉴定家乘发生严重的分歧,胡姓与外姓在打庙宇归属的官司时,也对胡延政的封爵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这桩胡里胡姓称作中王祖庙、中王村王姓叫九相公庙的庙宇争讼案,从光绪八年开始至十七年结束,一共打了十余年官司,胡姓坚称二世祖胡延政以唐宗室宋封中王,卒葬胡里等方志、宗谱早有记载,毋庸置疑,而王姓则辩称宋史未见载中王封号,方志的内容大多照抄宗谱,故不足为信,胡雪岩等人是冒王混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10:49 | 只看该作者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六):有关明经胡来历三篇观点迥异的文章
有关始祖始迁祖来历的三篇观点不同的文章


  1、乾隆版统宗谱《延政公知建德军考》

  阅绩溪县志(指明万历志,1581年刊本——笔者注)《职官表》,内载唐县 令二人。一我二世祖胡延政公,“以平蜀功授任”;一县令候师申,“太宗时任 ”(注云:“表前令墓”。即府县《邱墓志》注:“知州李度,知县候师申题延 进公墓为中王墓”者是)”其于《宋知县》则首载卢远,为“兴国五年”。府志 《郡职官表》载:宋知州李,太宗时任;《县职官表》载,宋绩溪县知县胡延进 ,注云“以平蜀功,开宝初任;”而候令载“太宗时”卢令亦载“兴国五年”。 至《邱墓》,两志并载“唐中王胡延进墓;又并注‘墓在胡里镇,以父昌翼避地 考川冒胡姓’;又并注‘知州李度,县令候师申题其墓为中王墓’。”乾隆年间 续修县志。《职官表》照府志延政公入《宋职官》,注云“原名延进,后知严州 军”,而《邱墓志》又添“赐居胡里”四字。两志俱在,已为成书,而我公由来 ,委不副实。厘订之下,窃有说焉。

  谨按绩(溪)旧志载,延进公为唐职官,时即南唐。夫南唐未曾平蜀,何功 之足叙?又候令系太宗朝任,凡称太宗者,二世殂,三世立,故以二世为太宗。 史载南唐传国止李升、李煜两世,李煜即降宋,不称太宗。又按府《职官志》载 :延进公开宝初任,西蜀虽平,南唐未下。宋曹彬下江南事在开宝八年。夫开宝 八年止尔,越明年而太宗残年改元,安知开宝之初徽州不尚隶南唐乎?

  又按绩旧《邱墓志》所书之唐中王,犹《职官表》之书唐县令。府志改入《 宋职官》,则府《邱墓志》不书“宋中王”而书“唐中王”者,相沿未检耳。至 “中王”二字系地名非封爵。何者?“父以子贵”,果延进公爵中王,昌翼公加 何封号?且府《封建志》载王号者六,载封王者十有四,独无中王王号,独无延 政公王名,犹彰明较著耶!若宋祖最重爵赏,如曹彬定江南,不骤拜相;使即当 日王全斌、刘光义取蜀大帅,或因行部不饬而降罚随之,安有从征叙功者俨然王 爵哉!则中王之为地名,夫固信而有征矣。至邱墓,李州、候令题墓,夫李与候 皆太宗时任,太宗之改号虽有三,而“兴国”实建元之首,卢令既兴国五年,则 候令应在兴国之初,延政公之卒当在开宝、兴国之际。伏睹宋儒祖梅岩公辑《宗 谱六甲图》,载延进公于咸平五年(1002)知建德军。咸平为真宗年号,上溯太 宗兴国,二十有六,又上溯太祖之开宝,三十有五。岂有三十余年以后宦游未倦 之身?而三十余年以前诬其物故?由是考之,题墓之说未确,而胡里之墓亦未可 信。且中王地所,清明两丈俱染字号,康熙庚子(1720)谱又载延进公墓为羔字 号,不尤两不相符欤?今添“赐居胡里”句,吾又不知胡里凭何所考而云然也。

  噫!知祖者莫若子孙。昔元儒景(胡景,宅坦人,明洪武十年被敕为“儒者 之身”——笔者注)祖先生作《延祐谱引》谓延进公暨夫人詹氏,先后卒于严州 官舍,良臣公合墓于桐江;归龙井后,于七都之中王复营墓所,藏衣冠以便岁祀 。谨尊梅岩,景祖二公之说,征之史书,故述:延进公之令绩在开宝之末,延进 公之卒在咸平五年以后,延进公墓定在严州,中王定属地名。此诚凿凿可据者, 因此书以质后之君子。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十二月朔考川明经谱局考(引自乾隆版《考川 明经胡氏统宗谱》)

  2、 上庄宗谱新撰的《延政公传》

  公讳延政,字克修,原名延进,号节庵。父昌翼,本唐昭宗子,以朱温乱, 避地来婺源之考水,冒姓胡,称明经胡氏。故公承其氏,遂为徽之婺源人。公兄 弟三,延宾、延臻皆少于公。公幼即倜傥有大志,喜诵春秋,诚知复仇大义。自 家难颠末,恒以仇耻未雪,引以为恨。是十国 骚扰,四海毒痡,公辄北望太息曰 :使君得志,当迅扫腥秽,以还正统。乃留季弟奉养于家,而与仲弟出图功业。 保大间,周兵掠淮南地,淮贼走新城化,啸聚劫掠,歙、绩受祸,而绩(溪)尤 惨。当事者,募壮士以御,公遂首与焉。曾率众分屯耿家新田山,日则操练,夜 则分番设伏以迫贼。贼遁宁国,又扼之大石门,囚获以干计,于是威声大振,歙 绩之上,咸之有公矣。时南唐宵小枋政图日蹙,公殊郁郁不得意。乾德甲子,入 宋从刘廷让伐蜀,由归卅进规峡,破巫山、松木三会等寨。复佐骑将张廷翰击败 蜀监军武守谦略,取蘷州城,其明年蜀平。廷政以公上于朝,优诏擢用,寻敕授 绩溪县令。咸平壬寅,改知严州。公以国耻为念,每击楫横戈,闻鸡起舞,辄有 不可一世之慨。及陈桥禅后,衔壁走傅接踵。知天下已定,乃稍自放于山水间, 独爱绩溪峰峦明秀,因自婺源迁于绩(溪)。初居隐张山之麓,未几,徙通镇, 易其镇名曰胡里。四望之,川塘岭坎,咸以胡号焉。以学古为传家计,建屋数楹 ,榜曰懋学。傍筑两斋,曰明体,曰适用,为子孙讲读之所。又于隐张山下,构 远观亭,阅览名胜,有月岩秀松、石龙喷玉、胡川练水、古溪钩月诸景,晚尤爱 夹溪山水,建行乐亭于其间。适自冠公准遇之。有“灵源发九岑,锦云生东屏, 中有箕山翁,逍遥物外身”之句,其趣出尘类如此。公于后唐天成己丑生,宋太 宗祥符己酉卒,春秋八十有一。娶浮溪汪氏,继娶詹氏、秦氏,合葬黄嵩塘。公 以唐室宗支,且有征蜀之功,授三格例,敕封唐中王,至今明经胡氏,谓公之苗 裔为中王派云。

  原注:宣统辛亥纂修,祥木(即胡近仁——笔者注)曰旧谱无克修公传,第 有孔氏墓志铭,且序记中则多记载公事。然后封王、历官、题墓、赐居等,所叙 间与志(指县府志——笔者注)不合。岂年湮代久传闻异词耶?兹以梅岩公六甲 图为主,辅以志序,县府省志,传记之。可谓公之事实,尽具于此。吾宗别派( 指会修乾隆版统宗谱编入《廷进公知建德军考》的考川和龙井派)有削公之封爵 ,且谓公与詹氏殁于严州官邸,合葬桐江,是说也,吾族先进铁花公《溯本录序 》,已详言之矣,予故不赘。

                            (此传引自宣统版《上川明经胡氏宗谱》) 附注:

  这是绩溪明经胡各派在乾隆年间续谱为鉴定家乘所发生分歧论争的继续和深 化的具体表现,是直接针对《廷进公知建德军考》而写的。胡近仁的原注称吾宗 别派就是指将这篇考文编入《考川统宗谱》的考川、龙井等明经胡各派,并极力 为胡里、上川合编的乾隆版《中王宗谱》对始祖、始迁祖行状的记载与正史不符 这一点进行解释。

  3、 胡适父亲胡铁花的《溯本录序》

  昔宋南丰曾氏,以曾子十五世孙关内候据为始祖,欧阳文忠疑之,作书引史 例以讽曾子固,而今世(湖南)湘乡曾文正公家谱仍祖关内候。据云:据以关内 候避王莽之乱,南迁为南州诸曾之始祖,夫据之事迹不见于史册。欧阳公谱牒之 学,号为精审。而曾氏宋有曾子固,今有文正(曾国藩——笔者注)公,皆硕学 通儒,卒不从其说而仍家谱之旧,岂二公之学出欧阳公下哉!盖以历代之史二十 有四,不过三千二百五十余卷,而自秦汉以至元明二千余年之中,散佚于兵火, 笔削于史臣缺略者多矣,且其书非尽本诸史臣之所记。史之所藏乃后世参考私家 著录兼采稗官野史补缀成编,然则史之所无,安知非修史者纲罗散失尚有遗漏? 谱之所记,安知非其子孙世守旧牒,历久而尚存?昔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据 博洽,为后人考证之资;而华歆传多引华峤所作之家谱,欧阳公修新唐书,事增 于前文省于旧,而李泌传亦采李繁所作家传。是国史之缺略,正赖私家之谱有记 之者,可据以增修也。而因史册之所无,遂疑谱牒之所记者概不足信,岂通论哉 !吾家旧谱所记始祖本唐昭宗太子,避朱温乱改从胡姓;二世祖仕宋卒封王爵, 事迹不见于史册,与曾氏始祖关内候据略同故,予作《溯本录序》悉从旧谱,亦 援曾氏祖据之例焉。吾宗别派有重修家谱,削去二世封爵,且逞其胸臆谓必无封 爵之事,著论辩驳旧谱者,彼其学识未必有过于宋之曾子固,今之曾文正公,亦 只见其不知量耶!

  传,铁花撰

                            (引自宣统版《上川明经胡氏宗谱》文苑)

附注:

  胡适父亲铁花公对始祖、始迁祖均系李唐宗室的家谱记载是坚信不疑的,对 明经胡其他支裔所作的否定始祖封王的考辩是坚决否定、不能容忍的。他所持的 理由和根据是:正史记载的不少内容是采之私家著录和稗官野史的,即所谓的正 史之缺略正赖私家之谱之有记。他进而以曾国藩家谱和裴公所注的《三国志》作 为论据,并以此嘲讽撰写《廷政公知建德军考》的明经胡考川派和龙井派,以及 在清同治甲戌重修明经胡龙井派宗谱的胡宝铎兄弟,在对待始祖的问题上,铁花 公也不顾及“皆于钝夫友善”(《铁花年谱》中语——笔者注)的胡宝铎兄弟的 情谊了。

  由于有父亲看待先世的在先成说——《溯本录序》,胡适虽然并不赞同父亲 论述先世的观点,而且又在为《旺川曹显承堂族谱》写序时阐明了“都去认黄帝 、尧、舜等等不相干的人作远祖”的族谱没有什么史料价值的观点,间接的表明 了其对待先世所持的立场。但却不愿指出他自己一族的宗谱对于始祖来历的记载 ,也是“无参验”和“不可深信的”,并从此以后,对自己所谓“李改胡”的先 世记载采取三缄其口,不作考证直接予以查实的态度,究其原因,还是以孝顺著 称的胡适不愿意用考证《水经注》的方法来否定铁花公的《溯本录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11:10 | 只看该作者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七): 有关明经胡始祖来历的四篇观点相左的序考
有关明经胡始祖来历的四篇观点相左的序考


  1、南宋嘉定龙井胡氏始修族谱序

  吾闻事有托则有传,有见则有知。吕祖谦谓汤铭于大学,后世观之,始知汤 德日新之勤也。曾谓祖宗之根源,族属之派衍,无其谱则无可托;无可托则泯其 传;泯其传则无可稽。噫!祖宗不识孝享之意,衰族属之。不识协睦之义,绝不 与兽类之同也。几希矣,吾族侄子春有患是焉,所以惓惓而弗怠。胡姓著姓出自 满公封爵之后,因谥以为姓也。自此而至显者,安定郡王名播一时者,广公中庸 也。至四十七世曰瞳公,官寓宣徽两府。黄墩瞳公生珍,珍生清,清迁婺邑考川 ,乃生昌翼公,其长孙文忠公迁于绩北之龙井,是龙井之派即考川之裔也。龙井 之祖盖忠公为始也。谱之不作,固莫知其受姓之源,也莫知其派衍之详,抑孰知 其敦宗协族昭伦叙于不乱哉?此谱之所以必作也,如或采荣盛以矜高,失之滥; 遗寒微以自耀,失之骄;皆无益之作也,何以示人而信后?切为修者戒云。        维            嘉定甲申仲春朔日十二世孙俊卿拜书

2、 宋庆元《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旧序

  我考川胡氏自唐季世居(婺源)县之西北三十里,本曰胡村,始祖十七府君 者讳宏远,实唐宗室……也,朱温构乱,徙都洛阳,义祖安定胡三公(名)清, 宦游长安,携之以归,后府君读书以易经中后唐同光乙酉进士。自以皇子,隐居 不仕,赐谥明经,故乡人遂称为明经胡氏。八世孙朝散大夫(胡)侃亲撰墓志铭 ,远有端绪可考也。明经遇唐扰攘,避地于此。凿池而逍遥其上,得诗人考槃之 意,又曰考水。予曾闻人,古有百世不迁之宗,近代亦有累世同居者。今谱系虽 非先王之制,而先王之遗意存焉。盖宗法而人知所自出,由吾身而考而祖而曾祖 ,以溯于始祖,可知也。又由吾身而旁及吾兄吾弟及同祖之世系及同高曾祖之兄 弟与始祖之兄弟可知也,则其源流岂可诬哉。吾族支系始为图轴,后学欧阳小宗 之法而始为谱焉,然是谱屡证于名贤之手,兹仅录之,以示一族之英贤者,他日 有擢巍科跻朊仕,功业光于时,声名昭于后,而青史所收咸与有赖焉,人皆将起 本源于思,而爱敬之心油然而生,雍睦之泽殆无穷矣。不然宗法坏而事无统纪, 灭伦伤化之患莫之能止,岂今日所望于孝子慈孙之微意哉,庸书此以告我后之人 。

宋庆元三年(1197)丁己正月良日序,十世孙胡存忠(献之)

3、 《清华胡氏统谱》宅公支世系源流考

  我胡氏自周武王封王帝舜之后胡公满于陈而姓氏也。至二十一世有曰计订以 武略进身封安定王,其子光善亦袭爵封安定郡王,故胡姓称安定郡者,又从此而 始也。自是以来,散居天下,虽其间迁徙不常。然世系相传有自来矣。至四十三 世有讳福者,任姑孰守,因家古歙之黄墩。生子裕,裕生伸,伸生五子:曰焰、 曰烂、曰煜、曰焕、曰炼。其后焰居黟县黄山;烂居休宁还珠;煜居休宁渭桥; 焕居黟县横冈;炼讳瞳,居(歙县)黄墩。唐僖宗朝为宣歙府尹,封太常卿,卒 赠金紫光禄大夫,以王礼葬之,墓在祁门土坑。(瞳公)有七子:曰康、曰宁、 曰仁、曰宅、曰惠、曰珍、曰学。后经黄巢之乱,诸子多迁河南、河北,惟珍公 迁婺源考水,学公迁婺源之清华,其第四子讳宅公迁祁门之贵溪,即本宗是也。 吾贵溪遂又以宅公为始祖焉。宅公而下复传至六世杲公有子四:曰御、曰汉、曰 应、曰恭。劂后族蕃地逼,各卜其居……(引自同治版《清华胡氏统谱》)

附注:

  阅此考得知婺源考川胡氏、清华胡氏、祁门贵溪胡氏以及瞳公迁河南、河北 的各支均同出胡瞳一宗,只不过各取氏号罢了。

4、《清华胡氏统谱》告修胡氏谱引

  新安之胡出唐金紫光禄大夫瞳公(即胡瞳),公子,常侍公(胡学)以勋贤 显;孙三公(即胡瞳之孙胡三)子明经公(即胡昌翼)以经述显。自是祖勋贤则 为勋贤胡氏,祖明经则为明经胡氏,若出于二祖。然夫勋贤有父,明经胡有祖, 不恩推而本之。是使勋贤不父,明经不祖矣。二祖之灵如在,其自处宜何如。邓 童子时,即阅参政藻潭翁、沆陵尹堂阴翁恒啧匕言之。暨游邑庠盘谷大,每谓予 曰:祖一也,而两视谱目也,而不知统焉缺如也,予应之曰:此念同之,顾吾侪 所志若何耳。(明万历)己酉,予叨乡科,戊辰始幸一第,今归子舍中,盘谷抵 曰:初志盖克赏乎?予曰:真心也。其曷惠负。窃惟重大之典,非籍才贤毕力胥 与董……(引自同治版《清华胡氏统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15:20 | 只看该作者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之八:胡雪岩胡适同姓又同宗
                            胡雪岩与胡适同姓又同宗
  胡雪岩是清末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的“红顶商人”,其地位和影响比之盛宣怀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胡适则是现代中国文坛开风气之先的一代宗师。近年来,研究名贤迭出的绩溪诸胡的学者多将胡适与胡雪岩称为“李改胡”——明经胡,即宗谱所述的唐昭宗的后裔。不过,此说虽流传广泛却缺乏翔实的资料佐证,未显得牵强。笔者经过潜心搜集和研究有关的谱牒、实录及胡雪岩后裔有关先世陈述的资料,使胡雪岩与胡适同姓又同宗的说法有了足以令人信服的实证的支持。
  1、胡适与胡雪岩的先人在清代合修族谱
  康乾盛世,徽州所属各县编方志、修族谱也掀起高潮。明经胡始祖胡昌翼迁绩溪的长房——胡延政一派的后裔,胡里、上庄等胡姓也于乾隆二十年(1754)夏发起合修宗谱。作为首迁于胡里的上庄胡姓,便由当时的族长胡立中等人主动与胡里商议合修宗谱之事。上庄人提出的修谱倡议得到了胡里、龙塘两村的赞同,三方一致推举胡立中为族谱主编。此谱于乾隆二十年(1755)冬始修于胡里上祠惇叙堂。次年夏季,编谱班子(谱局)移到上庄宗祠叙伦堂,至此,上庄人已完全承担了修谱重责。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乾隆《中王宗谱》付梓。此谱除编有世系外,另列有序跋、像赞、诰敕、列传、基图等编目,阅读谱序和世系得知:胡适故里上庄的胡姓首迁于绩溪胡里,次迁于县西的龙井(今绩溪宅坦村境内),然后近迁八都杨林(今杨林桥对面),属龙井杨林派的一个分脉。这种世系的传承关系在宣统版的《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佐证。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合修的宗谱规定以后胡里、上庄和龙塘的这三个村的胡姓从天字辈起,均按统一的二十字排行诗取名,排行诗的全文是:“天德锡祯祥,洪恩毓善良;作求绵世泽,奕异仰余芳”。胡适为洪字辈。1911年胡近仁在续修上庄宗谱时,认为乾隆谱排行诗的后十字生僻难念,特将这十字用“明经承肇祖,世泽振同光”取代,另又续写排行诗二十字,使排行增为四十字,如今胡里、上庄的胡姓仍按乾隆旧谱的排行取名,这是胡里与上庄胡姓同出一宗的有力证据。乾隆《中王宗谱》原存于胡里村胡筱元家,后被绩溪姚民和先生购藏,有关上庄与胡里等村合修宗谱的经过,详见宣统版上川宗谱的序跋。
  2、 清末胡适家叔等与胡雪岩联手为祖庙打官司
  清光绪八年至十七年,为座落在胡里邻村——中王村口的胡姓祖庙(又名中王庙,为祭祀明经胡迁绩溪始祖胡延政所建,中王村王姓则称此庙为供奉越国公汪华第九子塑像的九相公庙)的归属,胡雪岩等胡里人与胡适族叔公胡贞照,胡适家叔兼启蒙老师胡玠(又名胡介如,胡适称他为四叔,上庄共有七人参与打这场祖庙官司,其中还包括在休宁的胡开文老板胡钦顺)等上庄人通力合作,利用胡雪岩的名势,联手向安徽巡抚府越控王姓毁神占庙,有关这场庙宇争讼案的原始记录被当时也参加打官司的胡里人胡裕堂完整记录,这份定名为《仝王姓交涉公事》、现存于胡里村胡天本处的诉讼记录,全长38页,依时间顺序和诉讼文书的类型,详细记载了祖庙官司的缘起、发展、变化和结局,这是迄今为止证实胡雪岩原籍绩溪,且与胡适同宗的一份十分珍贵的实证资料,这份实证与胡雪岩后裔有关先世的口述、笔证资料及至今仍广泛流传于胡里、中王等村有关这场祖庙官司的民间口碑形成互为补充的证据链,充分证实胡雪岩与胡适同属于绩溪的明经胡。
  光绪八年九月,中王村王姓为中王庙九相公塑像,胡里人前去捣像从而引发官司。为了打赢这场官司,胡位中、胡玠等人特地赶赴杭州,向胡雪岩面遽案情。胡雪岩感到祖庙事关重大,就牵头与胡玠等人联名向安徽巡抚越控王姓,皖省抚府接着胡雪岩等署名的越控状后,诚恐诚惶,立即下排单严饬府县讯断。当时具体受理此案的绩溪县令欧阳霭当堂要求王姓交割庙税,改由胡姓完纳,胡姓则出洋一百元作为给王姓的庙基地皮的补偿。王姓不服,县令就将王含贞等关入县牢。后来胡雪岩因钱庄亏倒案发,被清廷究办,县、府遂根据宋史并无胡雪岩一支始祖封王的记载,判令此庙改为关帝庙,庙内供奉关公和万岁牌,胡里、中王两村则另选址建庙,这场由胡雪岩和胡适叔父胡玠等共同参与的祖庙官司以两村打成平手而告终,为便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这一案情,兹特选录两段文辞并茂的证祠:
  (1) 胡姓向徽州府呈控王姓谋占祖庙的控词原文:
  禀为催提查核原案、究令复旧事。缘职二世祖讳延政,以唐宗室宋封中王,为绩溪始令,有功于民,卒葬古溪野。居民立庙墓后,塑像祀之,凡历九百余年无异。王寿海胆敢毁神改庙,前经控奉县宪讯明断详在案。乃王含贞等抗不遵断,复敢捏词上控,沐奉批宪亲提。窃职祖庙载之志乘谱序,凿凿可据,与王姓并无干涉。……光绪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2) 王姓反控胡雪岩等人辩词原文:
  生员王含贞等:
  禀为案已呈明,即赏严饬事……,该生等既遵投到,着取的保在郡,候讯毋离。立即凭保在郡静候。以后江西补用道胡光墉迁杭已久,原籍族谱有虚有实,省府县志照谱入。墉(胡光墉——笔者注,下同)未查知祖宗是否封王,必有信史可考;墉未查知阴宅阴基民间争讼总认国课为重,墓碑家乘不足为凭,例有一定;墉未查知庙敬九相公非独身王周二姓,凡近生(指生员王含贞——笔者注)村十里二堂各乡居民人等无不到庙敬香,人口如碑,可质可传。县廉知生等贫不敌富,置证据于不问。……光绪十年二月十八日府词
  从以上讼词来看,无论是提到胡雪岩在绩溪的原籍族谱和祖宗是否封王,还是述及迁杭已久的胡雪岩听信胡位中、胡玠等人的面遽而越控王姓,都说明胡雪岩原籍绩溪且与胡适同出一宗这一点是有历史和宗族方面的依据的。这种表述并得了胡雪岩后裔的证实,2003年6、7月间,胡雪岩的胞弟胡月乔曾孙胡存孝和元孙胡上治在接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专访及给笔者的信中,都一致表示:“我们的老家在徽州绩溪,都属‘李改胡’,胡雪岩原籍在安徽绩溪”。并又说他们与胡适、胡开文都是关系较近的同族,对胡雪岩颇有研究的原杭州胡庆余堂厂史办的赵玉城先生也在2003年9月份给笔者的信中说:“胡氏后裔中对胡雪岩原籍绩溪的说法是全部一致的。”并告诉笔者:胡雪岩的孙子胡渭卿就是娶绩溪女子章芝仙为妻。至于说在绩溪现存的明经胡氏族谱中找不到胡雪岩一支的世系,这一谜底也被胡雪岩的后裔在接受上海师大专访及给笔者的信中揭开:胡雪岩当红时,曾与管家一起来绩溪续谱,因管家自恃“宰相门前七品官”的来头出言不逊,得罪了胡里的族长,结果家谱未能续成,于是胡雪岩就自编了本支的家谱,可惜这套家谱未能存世。而胡里与中王两村,也为这场长达十年的祖庙官司而交恶,两村从此以后互不通婚,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才重归于好。有关这场官司的传说仍在中王、胡里等村广泛流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4-12-30 03:29 , Processed in 0.209443 second(s), 1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