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震亨,挽救了整个唐诗命运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21:14: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 现代快报(2017年6月26日)
胡震亨
    唐诗的美和力不用说了。可是你能想象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诗,可能只是浩瀚的唐诗中的一小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人们曾经吟诵的那些美好诗句,大部分都无声无息地丢失了。如果不是明代一个叫胡震亨的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唐诗,可能会少得可怜。
    可惜,那些被弄丢了的唐诗
    诗圣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据说,杜甫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他的诗中和酒有关的占21%,比李白还多。但是这么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没有几首。杜甫活到58岁就去世了。如果他20岁开始写诗,40到58岁,只有19年,至于前20年,那个更年轻的、更爱喝酒的,也更洒脱的杜甫,我们几乎无从得知。他这段时期的诗,在漫长的历史中给弄丢了。
    李白也好不到哪里去。唐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汉代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和扬雄如果泉下有知,都得说一声服。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非常遗憾,没有了,永远沉在了历史的长河底。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而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而李阳冰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非常用心地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
    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压全唐”之作,也就是说,有这一首诗,就足以成为诗坛的大哥大了。但是,这么伟大的诗人,现在只有两首诗传世,这可能吗?在写出《春江花月夜》之前,他一定写过很多诗,才能练出这么好的手艺,而在此之后,他也不会封笔,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诗,我们永远搞不清楚了。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就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大牛人,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
    这样的名单还有很长。就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优美的诗歌沉没了。时间是一切的敌人,再有力量的诗歌,没有载体,只靠人们口口相传,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在古代,虽然中国很早就发明了印刷术,但是活字印刷用起来还是非常麻烦,虽然很早就发明了造纸术,但是造纸很麻烦,也很贵。一个人写了诗,最多抄几本送给朋友,并不像现在的出版社,3000册起印。
    幸好,浙江出了个胡震亨
    其实,如果没有明代的胡震亨,我们有可能更惨,连这些诗都看不到。唐诗都收在《全唐诗》,这是清代纂修的,而《全唐诗》的蓝本,就是胡震亨靠一人之力编辑的《唐音统签》。《唐音统签》足足有1033卷,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放到今天,必将是几百人参与的宏伟事业,几十亿的资金,但是胡震亨单枪匹马,把这个活儿揽了下来。他仅凭一人之力,就挽救了唐诗的命运。
    胡震亨(1569-1642),字孝辕,号赤诚山人,浙江海盐县武原镇人。胡震亨出身书香世家,关键是家里还比较有钱。胡震亨家世居海盐县城内虹桥里,以诗书传家,先辈中除了祖父有过功名,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几代人的时间,胡家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出了个胡震亨。
    胡震亨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具备了进入官僚系统的资格。后又参加京试,但连续几次未能考中进士,也就不考了。万历三十五年,胡震亨在中举后,被派到合肥做知县。这时他三十多岁,正是男人一生中最精干有活力的时光,从“正处级”起步,也算有一个不错的起点。可惜的是,他服务的明朝政府,已经是走入晚年,筋衰力朽、病入膏肓了。
    公务之余,胡震亨还有个不同于一般官僚的爱好:喜欢研究兵书,曾与抗击后金的名将、勇武闻名天下、人送外号“刘大刀”的刘铤为友。两人研讨兵事,刘铤素来心高,竟然服膺此一书生之才。可见胡震亨心怀天下,暗忧国事,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万历四十六年,胡震亨被提拔为山东德州知州,从处级到了厅级。这次,他推辞了,理由是母亲年纪已大,需要服侍,不能赴任,德州州吏远道赶来催他上任,他接过文牍,在上面挥毫写了两句诗:“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也许对官场上的事见得多了,产生了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好呀,不缺钱,回家读书写文章,不是更开心吗?
    56岁那年,他辞官回家当编辑去了
    明末,举国风雨飘摇,唯江南一带尚可称安稳。皇帝下诏寻求良吏,在家乡海盐呆得好好的胡震亨,又被推荐任定州知州。他到了定州,曾捐献薪俸,保证民间渡桥之便。当时战事频繁,军队往来众多,他又巧于应付,供应有法,使军队不肆掠民间而得宿饱,百姓免遭很多痛苦。后因守城有功,擢升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按照今天的标准,算是副部级干部了,而且在军界,可谓前途一片大好。
    但是,这个时候,他真的不想干了,向朝廷提出了辞职,回家养老。这段日子,他在定州殚精竭虑,有的是做实务的经验和决心,调到了中央,陷于皇帝歇斯底里的勤政作风与文武百官的明争暗斗中,便如虫儿落了蜘蛛网,再难有作为了。兵部是好呆的么?明末大动兵戈,外斗后金,内战流民,真是败时多来胜时少。
    胡震亨在56岁那年,做了一个影响中国文学史的决定:回家编一部最详尽的唐诗全集。在书斋的烛光下,胡震亨意外发现了一个诗坛大问题,令日月增辉的唐代诗歌居然失传了将近一半。他已经50多岁了,再等就怕来不及了!
    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叫做《唐诗记》。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怒了:“开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渊爷爷的一首诗给记漏了,这也号称是最全的唐诗吗?”
    他下定决心:我距离唐朝已经700年了,再不编一本完整的唐诗出来,我们怎么对得住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这个念头让胡震亨兴奋莫名,甚至让他有一种回到青春少年的感觉,但这确实又是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在明代,没有印刷厂,没有出版社,更没有电脑打印机。一个人来编纂全唐诗,谈何容易。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干了起来。“我不但要收录最全的盛唐诗,也要收录最全的中唐诗、晚唐诗、五代诗!”“我不但要收录诗歌,还要整理出每一个诗人的小传、评语,让他们名垂后世。”“我不但要收录完整的诗,还要收入断篇零句,甚至词曲、歌谣、谚语、酒令,什么都不遗漏。”
    你懂的,这样的工作一旦启动,就会上瘾,就会无法停息。
    无数个昼夜过去了,终于有一日,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著作。时间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它有1033卷,按天干之数分为十签,不但有当时最完整的唐诗,还有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
    胡震亨非常满意,但是还不过瘾,又用了七年时间,吭哧吭哧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这个时候,他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距离他辞官已经快20年。
    他让李白和杜甫坐上了两把头排交椅
    正是从胡震亨开始,李白、杜甫并提,成为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这是胡震亨给出的排名,他已经尽力了,搜集到一切他能看到的作品。胡震亨编著的众多书籍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巨编《唐音统签》,此书奠定了他在明代唐诗研究诸学者中的巨擘地位,不但是诗集,还有评论,胡震亨对唐诗的评论,每一条意见都是后人无法忽视的。在此之前,并无全面梳理研究唐诗的著作,在此之后,今天的《全唐诗》就是以其为蓝本。
    临死前,他叮嘱子孙,这些手稿和藏书都必须珍重保藏,免遭战火兵燹。赖天之幸,也亏得子孙们坚忍能干,终于将他一生重要的著作保全。代表作《唐音统签》,于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寻其书稿重刻,由江南织造府的曹寅主持此事。虽然此后就深藏大内,但总算不至于湮没。
    但他一生的藏书,就没这样幸运了,散佚焚毁于改朝换代之际的,不计其数,留下来已只有残珠片玉了。残珠片玉,在今天已是瑰宝。胡震亨在收罗整理书籍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传家有集不虚来,墨艳朱明出劫灰。得见衮师洵无匹,慨然公箧为南雷。”野蛮破坏的劫灰吹散后,象征着古老文明的墨色书香,更显惊人明艳。便知文化传承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终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黄小凡《看历史》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21:17:52 | 只看该作者

末世清明胡震亨

本帖最后由 胡宁生 于 2018-10-5 21:21 编辑



     明朝为一方之父母官,到任之后,不仅受当地势力乡绅掣肘,更有一帮擅长明欺暗骗、结党营私的属吏,强龙难压地头蛇,所谓“铁打的县衙,流水的老爷”,做贪官庸吏易,真想做点实事却是难上加难。胡震亨不怕这个。
    主流中的异类
    明朝万历年间,合肥为县制。有浙江海盐人胡震亨,来合肥做知县,为任五年。
    胡震亨不同寻常,他是有明一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毕生著作等身,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海盐县图经》16卷(合纂)、《读书杂记》2卷、《唐音统签》1033卷、《闰余》64卷以及《唐诗丛谈》、《续文选》、《李诗通》、《靖康咨鉴录》、《赤诚山人稿》、《海盐图经》等等。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史学资料。当时,著名藏书楼海虞毛氏汲古阁所刻的诸书,也大多为胡震亨所编定。其中,以《唐音统签》最为著名。它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最全唐诗集《全唐诗》的前身与蓝本。
    在没有电脑和网络提供资料搜索,全靠毛笔和墨汁在纸上慢慢涂抹的年代,完成这么多学术著作,其需要付出的精力与时间,不是现代人能够想象的。明朝发展到中晚期,官僚政治更加腐败僵化,社会风气趋于享乐主义,人人所图不过“官”“商”二字,胡震亨他运气很好,很顺利地就做上官了,却最终无意仕途,主动告退,埋首书斋,以藏书著书为终身事业,可说是整个时代主流中的异类。
    追根究源,应该跟胡震亨书香世家出身,故乡海盐的地域文化特色都有关系。浙江海盐,在明清时期文化气氛浓厚,学者、文人、画家、藏书家层出不穷,相对应的,是工商经济已经颇为发达,地方上富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倾向于开明,有不把“学而优则仕”当成人生唯一出路的可能性。明朝科举,开考“八股文”,这东西在科举史上以束缚僵化人的思想而臭名昭著,不知坑害了多少读书人,让他们一生无法也不愿去追求真正有文化价值的东西,甚至吟风弄月也无暇顾及,真正成了读死书抠字眼的“腐儒”,于中国文化的流毒之久,为祸之烈,只有天性超卓、机遇良好的极少数人才能逃脱这个泥沼或曰“酱缸”。
    胡震亨就是幸运的一个。他家世居海盐县城内虹桥里,以诗书传家,先辈中除了祖父有过功名,其余都是平民百姓。祖父胡宪仲,曾受过著名学者郑晓的教育,明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三十一年任南京刑部主事,很有军事政治方面的才能,可惜到南京后第二年就死了。父亲胡彭述,喜欢读书,家有藏书超万卷,这样的家庭传统培育出一个胡震亨。
    据史书记载,胡震亨“才识通达敏捷,怀济世之志。”胡震亨自小勤奋好学,饱览群书。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具备了进入官僚系统的资格。又参加京试,但连续几次未能考中进士,也就不考了。可见他也曾是很有“上进心”的。从敏求少年到最终的田园隐者,从怀济世之志,到弃绝仕途,这其中惊心魂魄的并不是命运跌宕,而是一个士人所怀抱政治理想的慢慢破灭。

    治状冠江北
    万历三十五年,胡震亨在中举后,被派到合肥做知县。这时他三十多岁,正是男人一生中最精干有活力的时光。而那个他服务的明朝政府,已经是走入晚年,筋衰力朽,病入膏肓了。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继位初期,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政之下实行改革,颇有作为,史称“万历中兴”。然而,自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烈,导致江南民变。万历末年,关外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起兵,战马的铁蹄在长城之外盘旋,虎视眈眈着朱明的王座。内忧外患,明朝无可救药地走向衰亡。
    接着是魏忠贤宦官集团专政乱政,直到年轻的崇祯皇帝坐上龙椅,感觉到那皇家威严下的沉重与破败,遂夙夜辛劳,可惜无力回天,也许上天对明王朝的眷顾早已失去,又连年旱涝,财政破产,饥饿流民各地起兵,以李自成、张献忠势力最为庞大,关外女真正式建国为“后金”,军队突破长城防线,五次侵入关内……明朝在这位不幸的崇祯手里迎来了狂风暴雨式的灭亡,以皇帝自缢于梅山而画上句点。
    胡震亨的为官生涯,就处在这个大厦将倾的前夜,画檐蛛网,难消几番风雨,表面华丽,实质不堪一击。走马上任伊始,胡震亨也是有抱负和信心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他干劲满满,怀着传统儒家的理想,要把合肥这一方水土治理好。
    据明史与合肥县志记载,胡震亨在合肥五年间,大兴水利,改革官粮运输,颇多善政。时称“治状冠江北”,就是说:江北一带郡县中治理得最好的。明代时,合肥地区担负着向中都凤阳供应和运送米粮的差役,以往都由官府指定百姓来做这件事,一旦摊派到,中产之家立时破产。胡震亨到任后,上书陈说弊端,请求让老百姓负责的“民解”改为官府负责的“官解”,并根据购运米粮的数额,“量加耗羡”。解决了难题,减轻了百姓负担。
    明朝为一方之父母官,到任之后,不仅受当地势力乡绅掣肘,更有一帮擅长明欺暗骗、结党营私的属吏,强龙难压地头蛇,所谓“铁打的县衙,流水的老爷”,做贪官庸吏易,真想做点实事却是难上加难。胡震亨不怕这个,竟然在衙门大剌剌出榜告示:“某在治,有毒吾民者,载榇以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胡震亨在合肥当知县,哪个大胆敢涂毒境内百姓的,那就请他早点儿准备棺材吧!”他的底气从哪里来的?
    史书称:“英察若神,民有捍纲者,辄数指姓名。蠹吏毫毛不敢犯。”原来,胡震亨本人酷爱读书,却绝非不通世务的书呆子,反而精明决断,体察人情细微,对过眼的普通人也立刻能记住外貌与姓名,很有政治家天赋。
    ■知识链接
    清代康熙年间由翰林学士们奉旨修撰的《全唐诗》,卷帙浩繁,书900卷,收录诗48900余首。附有2200余名作者小传。从帝王后妃、大家名流到民间作品,都收罗必略去,可谓唐代诗歌的深渊巨薮。其前身,就是《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的《唐诗》,在两书基础上增订而成。
○汲古阁拓片《八骏图》

    残珠片玉,在今天已是瑰宝。胡震亨在收罗整理书籍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传家有集不虚来,墨艳朱明出劫灰。得见衮师洵无匹,慨然公箧为南雷。”野蛮破坏的劫灰吹散后,象征着古老文明的墨色书香,更显惊人明艳。便知文化传承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终有起死回生一天。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许多只会八股文的书呆子一入官场,立刻同流合污了。明朝的腐败无能是从最基层开始的,大难一起,立刻崩溃如沙。胡震亨能有作为,不可欺,属于时代的异类。而又不是一味铁面,人情味很浓。合肥城里有位世家子弟,家道败落,生活难以为继,就起了歹念偷了人家钱财,被胡县令抓到,县令并没有给他打板子下监狱,反而拿了些钱给他,和颜悦色讲起道理来,说你祖上也是书香门第,现在败落,也不要愧对父母等等,讲得人家惭愧,只好改过自新了。
    地方公务之余,胡震亨还有个不同于一般官僚的爱好:喜欢研究兵书,曾与抗击后金的名将、勇武闻名天下、人送外号“刘大刀”的刘铤为友,两人研讨兵事,刘铤素来心高,竟然服膺此一书生之才。可见胡震亨心怀天下,暗忧国事,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一个浪荡子弟改过自新尚有可能,一个王朝走到败落,无论如何也非个把有志之士所能挽回的了。若干年后,友人刘铤牺牲于战场,胡震亨则弃官而回,“藏书万卷,日夕搜讨”而已。
    万历四十六年,胡震亨因政绩官声,迁升为山东德州知州。这次,他推辞了,理由是母亲年纪已老,需要服侍,不能赴任,德州州吏远道赶来催他上任,他接过文牍,在上面挥毫写了两句诗:“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淡泊名利的表象下,对现实的失望已经超过对事业的激情了。
    崇祯末年,举国风雨飘摇,唯江南一带尚可称安稳。崇祯下诏寻求良吏,在家乡海盐待得好好的胡震亨,又被推荐任定州知州。他到了定州,曾捐献薪俸,保证民间渡桥之便。当时战事频繁,军队往来众多,他又巧于应付,供应有法,使军队不肆掠民间而得宿饱,为百姓免遭很多痛苦。后因守城有功,擢升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官职大了,胡震亨反而告老返乡了,从此结束仕宦生涯。所谓告老,当然并不仅年龄原因,在胡震亨,更多是现实苦衷。这段日子,他在定州殚精竭思,有的是做实务的经验和决心,调到了中央,陷于皇帝歇斯底里的勤政作风与文武百官的明争暗斗中,便如虫儿落了蜘蛛网,再难有作为了。兵部是好待的么?崇祯朝大动兵戈,外斗后金,内战流民,真是败时多来胜时少,一败涂地的战报雪片般飞向中央——你兵部自尚书以下众人,都是吃闲饭的么?皇帝震怒,朝野讥笑,连换十四个兵部尚书,撤职是轻,重则砍头弃市,赐以毒酒白绫……如此凄惨的宿命,有个人的无能失职,亦有时势的天不由人。
    胡震亨饱读经史,政局看得明晰,眼见大势已去,何必白费功夫。他这一甩袖回家,是轻松,却也是沉痛。他这一回家,对中国文化的保留,却做出了莫大功劳。
    墨艳朱明出劫灰
    海盐出文化人。海盐人张元济,近代中国出版业第一人,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曾称胡震亨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推崇为海盐历史上读书最多、知识最渊博的学者。胡震亨说:“余自幼好读书,老而念岁月无几,嗜读尤勤,每批卷,惟恐客至,妨吾所事也。”辞官返乡后,分秒必争地埋首书城,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有着搜罗保留文献的热愿。凡遇秘册僻本、奇闻异书、旧典轶事,哪怕书册破损难读,都如获至宝,一一批读,与友人析疑辨异,校刊补缀。知识十分渊博,人称“博物君子”。
    胡震亨编著的众多书籍中,最有影响的是巨编《唐音统籤》,此书奠定了他在明代唐诗研究诸学者中的巨擘地位。在此之前,并无全面梳理研究唐诗的著作,在此之后,今天的《全唐诗》就是以其为蓝本。据其晚辈回忆,全书一千卷,胡震亨一人之力,阅十年才成。又接着写作《李杜诗通》,签释评论李太白、杜子美两大家诗,写了又改,历时七年,完成时已经是七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了。
    临死前叮嘱子孙,这些手稿和藏书都必要珍重保藏,免遭战火兵燹——通古博今的老人知道,书籍是一个民族文化多么宝贵深厚的血脉,同时又是多么脆弱,历朝历代都有无数前人心血,文化艺术的精华,被无情地毁于天灾人祸,尤其是战乱……而他衰老垂死的眼,已经看到,战火逼近他热爱的家园了……
    赖天之幸,也亏得子孙们坚忍能干,终于将他一生重要的著作保全。代表作《唐诗统签》,于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寻其书稿重刻,由江南织造府的曹寅主持此事。虽然此后就深藏大内,但总算不至于湮没。但他一生的藏书,就没这样幸运了,散失焚毁于改朝换代之际的,不计其数,留下来已只残珠片玉了。
    残珠片玉,在今天已是瑰宝。胡震亨在收罗整理书籍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传家有集不虚来,墨艳朱明出劫灰。得见衮师洵无匹,慨然公箧为南雷。”野蛮破坏的劫灰吹散后,象征着古老文明的墨色书香,更显惊人明艳。便知文化传承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终有起死回生一天。这也是胡震亨此人一生最大功绩与意义,相比之下,为官一方,治状冠江北,倒是不那么特别了。
    ■知识链接
    中国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位于江苏常熟隐湖之南七里桥。明末清初,江南藏书家兼刻书家毛晋(1599 ~1659),出身博士弟子员,一生勤于读书、藏书、收书、抄书及刻书出版,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其藏书、刻书处名为汲古阁,幼子毛扆,继承父业,两人共同为编藏刻抄书籍辛勤操持,主持管理四十多年,其中盛衰经过,或得或失,可以看出在十七世纪中下叶时期,我国江南私人藏书家兼刻书家的得失。
读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胡震亨(1569-1645年),字孝辕,号遯叟、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明朝文人。胡震亨为万历年间举人,曾任固城县教谕、合肥知县、定州知州、兵部员外郎等职。家中多藏书,曾辑《唐音统签》十集,前九集都录唐诗,间加评鸷。《唐音癸签》即是其中第十集,故称“癸签”。《唐音癸签》,共三十三卷,多辑录有关唐诗的研究资料,也加入自己的论断。全书分七目:卷一为体凡,论诗体之变迁及声病等;卷二至卷四为法微,内有统论,主要论述诗歌创作的比兴体格等,必用的表现原则,并谈及字句、偶对、用事等利弊;卷五至卷十一为汇评,按时代、体裁、题材等,分别集诸家对唐代诗人和诗作的评论;卷十二至卷十五为乐通,专谈诗与乐曲、舞曲等关系;卷十六至卷二十四为话笺,专门解决唐诗的名物典故等疑难问题;卷二十五至卷二十九为谈丛,专谈唐代诗人的遗闻轶事;卷三十至卷三十三为集录,内录唐别集、总集卷数及诗话,并考辨集中的伪作与往释等。
    《唐音癸签》搜集了大量的古代诗话材料,甚至有些今已散佚的珍贵资料,如赵磷、徐献忠等人的评语,均因它而得以保存。而胡震亨本人也是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唐诗进行了精心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较为客观公允的见解与评价。除诗之外,他对其他与诗相关的著作也进行了评议,如评诗话,他说:“宋人诗不如唐,诗话胜唐,南宋人及元人诗话,又胜宋初人。”又说:“明兴,说诗者以博推杨用修,以雅推徐昌谷,以俊推王弇州……近代谈诗,集大成者,无如胡元瑞。”他对胡应麟如此推崇,因此书中引其评语也最多,在书的体例上,也曾受到《诗薮》的一些影响。
    《唐音癸签》虽然纲举目张,体大思精,引征广博,资料丰富,但也有体例不统一之处。就拿引用资料这点说,或居条目之前,或居条目之后;或列书名,或举作者,或称字号。如王世贞的引语,出处或称元美,或称弇州,或称长公,或称《艺苑卮言》,极为散乱。再则,明人引书,多逞臆改窜,不尽忠于原作,胡震亨也有此陋习。他曾批评杨慎“搜隐摘奇,往往任胸援引,非必尽确”。但他自己所引各书资料,也往往妄加改动,或剪裁颠倒,或晰章取义,错会原意,或展转引用,以甲为乙,凡此都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即便如此,此书仍是今天研究唐诗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唐音癸签》在万历时尚未成书。邵懿辰等一直以为有明刻本,但今人周本淳,则以为最早的刻本应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之后,康熙之前。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据清初刻本标点排印发行。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加订正再版,但标点方面讹误甚多。后来,周本淳又重加校订,于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出版,1984年再版,这是目前比较易找而又完善的一个本子。
    《唐音癸签》是胡震亨《唐音统签》中的一部,专门论述唐代的诗歌,从唐诗之变迁、诗人、题材、体裁、评汇等等,虽然只有20万字,但几乎包括了唐诗的各个部分,可以说是个体大思精的著作。这本书分33卷,第一卷言是诗之体裁变迁及声病等。卷二到四为法微,主要言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卷五到十一为评汇,按时代、题材、体裁等几方面评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作。卷十二到卷十五为乐通,专谈诗和乐曲、舞曲等的种种关系。卷十六到二十四为诂笺,专门解决唐诗词语典故等疑难问题。卷二十五到卷二十九为谈丛,专谈唐诗人的遗闻轶事。卷三十到卷三十三为集录包括别集,选集,诗话及墨迹和金石刻。
    整部书大体上都是引用占大部分,其中穿插着一些作者的看法,感觉起来就象一部唐诗的资料汇编,作者也就是通过从唐代到明代,他可以看到的诗话,笔记,小说等资料,整理出唐代诗歌从时代、题材、体裁等的发展轨迹,也就是前人作者对唐诗的看法的演变,其中虽然又是也有胡的个别见解,但相对整个文本实在太少。作者好像就是要给我们一个他认为的客观的少有自己主观思想加入的一个整体把握,尤其是卷一到卷十一。卷十二到卷二十四,乐通和诂笺都是一种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的,主要是作者收集出相关的资料和重要的词语,及一些专业术语和常用的典故和唐诗中长出现的词语给予解释,如果说诗之题材变迁及生病和诗歌的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是从整体上对唐诗的把我,那么乐通和典故的了解就是一个从点了解面的过程。在卷二十五到卷二十九为谈丛,对唐代诗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划分,很有意思,除了一些常见的诗人齐名者等之外,还从唐代诗人中的宰相人数,唐诗人中穷者,没有后代的诗人,诗人年高者,诗人早慧者等等,可以说详细之极,如果要从整体上了解唐代诗人,可以说是很好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4-12-28 05:57 , Processed in 0.104413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