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胡宁生 于 2016-8-10 21:28 编辑
溪头是泾县东乡一个古老的村落,幽深而曲折的溪头老街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只要你稍稍留意就可以窥见当年“七里垛”的气势和热闹繁荣的景象。这个曾经以盛产茶干而闻名的皖南古镇,以胡姓为主,聚族而居。长期以来繁荣的经济,不仅使胡姓繁衍成庞大的望族,而且教育发达、文化兴盛、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其中成就最高最富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胡朴安、胡怀琛、胡耐安和胡道静四位文化大师了。
胡朴安
胡朴安(1878~1947),文字训诂学家。原名韫玉,字朴安,泾县溪头村人。他从事汉语文字和训诂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几十年,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著有《文字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中国文字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俗语典》(主编,上海广益书局,1922年)等。其中,《文字学ABC》一书是一本文字学通俗读物,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这是为研究文字学的人提供的一部基础参考书,其中显示了作者博而能约的能力。《中国文字学史(上、下)》一书共分四编,材料详实,观点明确,是研究文字学的一部很好的参考书。作者在书中主要叙述和研究了文字学各派著作及作者,阐明文字学学说的源流及系统。他依文字学的演进,将文字学史分为四期:1、秦汉至隋,为文字书时期;2、唐至明,为文字学前期;3、清代,为文字学后期;4、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为古文字学时期。该书的出版是个开创性的工作,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训诂学史》一书除了序言外共分6章,即1、尔雅派训诂;2、传注派训诂;3、释名派训诂;4、方言派训诂;5、清代训诂学之方法;6、今后训诂学之趋势。他搜集清代汉学家的训诂方法加以编纂,建立起训诂学的轮廓。他所主编的《俗语典》收条繁富,所寻出典多有新编成语词典所不及的,是一部具有现代专科工具书功能与效应的辞书。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言语变迁的痕迹》(《时事新报》上海,1928年12月20日)、《汉碑在文字学上之价值》(《时事新报》上海,1929年1月17日)、《中国文字之发生与变迁》(《中国学生》1936年第2卷第1~4期合刊)、《声韵略论》(《文风》1936年第3期)、《从文字学上考见中国古代之声韵与语言》(《学林》上海,1941年第9辑)、《文字学之价值》(《学术界》上海,1944年第2卷第5期)等论文。
另著有《易经学》、《易序卦说》、《诗经学》等著作六十余种。
胡朴安不仅与李叔同同为“南社”社友,还曾一起编辑过《太平洋报》,有过一段朝夕相处的时日。
对于弘一大师的研究律学,胡朴安的评价是:“文人学子学佛者,多学禅宗,或学相宗,近世多学密宗,大师独精严戒律,此所以德高而行严也。近十余年,未见大师之面,而大师之德愈高,而行愈严,为海内外学佛者所钦仰,不仅朴安一人。”
李叔同出家以后,胡朴安每次到杭州,仍要设法去见他。有一次,胡朴安到杭州的灵隐去见弘一,后又赠诗一首:
我从湖上来,入山意更适。日淡云峰白,霜青枫林赤。
殿角出树梢,钟声云外急。清溪穿小桥,枯藤走绝壁。
奇峰天飞来,幽洞窈百尺。中有不死僧,端坐破愁寂。
层楼耸青冥,列窗挹朝夕。古佛金为身,老树柯成石。
云气藏栋梁,风声动松柏。弘一精佛理,禅房欣良觌。
岂知菩提身,本是文章伯。静中忽然悟,逃世入幽僻。
为我说禅宗,天花落几席。坐久松风寒,楼外山沉碧。
胡朴安不是佛门中人,却描绘了弘一大师的僧侣生活。
不过弘一大师对此诗的部分句子不以为然。他对胡朴安说:“学佛不仅精佛理而已,又我非禅宗,并未为君说禅宗,君诗不应诳语。”胡朴安为此只好承认自己囿于文人习惯,却不知犯了佛教诳语之戒。从此事中,人们足见弘一大师学佛之精严。胡朴安在写了那首诗后,弘一大师曾书“慈悲喜舍”一横幅答之。
1939年,胡朴安患脑溢血,半身偏瘫。于是决心学佛,“以自宁静”,很想得到学佛有成之人的指导。他在未学佛之前得到过弘一大师的点拨,但在学佛之时却无缘获取弘一大师的启示,深以为憾。不过他以为来日方长,总会有与弘一大师再聚的日子。
然而,他的这个愿望还未实现,弘一大师就于1942年10月圆寂了。获此消息,胡朴安悲痛难当,他说:“此朴安之心所以尤怦怦不能自已也。”
胡怀琛
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字寄尘。泾县溪头村人,胡朴安之弟。6岁入村塾,读“四书”与五经、七言诗。7岁能诗,10岁应童子试。因不愿作经书试题,即赋诗一首,交卷而出。诗云“如此沦才亦可怜,高头讲章写连篇;才如太白也遭谪,拂袖归来抱膝眠”。大有狂放不羁气势。20岁又应试,因不避清帝讳,被黜。此后深恶科举,从不作八股文与试帖诗,而随仲兄习拳术、腾跃术,经年便能跃上丈高墙头。后去上海入育才中学(即南洋中学)就读,更名怀琛,改字寄尘,别号秋山。毕业后以卖文自给,终日秉笔,日写千言,勤奋好学,无时或已。宣统二年(1910)受《神州日报》之聘任编辑。在新思潮影响下毅然剪辫,并以文字竭力鼓吹革命。翌年(1911)与仲兄朴安一起加入南社,旋又与柳亚子结成金兰之契。辛亥革命爆发,与柳亚子编撰《警报》鼓吹革命。《神州日报》发表文章诋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怀琛愤然退出该报,到《太平洋报》工作,与柳亚子负责该报文艺版编撰工作二年,后又至《中华民报》编辑文艺,在新闻界颇著名声。民国5年4月至10月去京奉铁路编译局任科员,历半年,辞职南归。民国8年编写《长江、黄河》、《自由钟》等通俗诗刊,自费印售。翌年应沪江大学之聘任教国文系。校长美国人魏馥兰(Franco·J·WHcire)多次劝他加入基督教,均予拒绝。后辞职离校,应王云五邀聘去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参与革新初等、中等学校教科书编选工作。同年任该书馆《小说世界》编辑,后又参加编辑《万有文库》古籍部分工作。民国21年“一·二八”中日战事发生,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解散,遂受聘上海通志馆任编纂。自民国6年起至28年,胡怀琛先后在广益、进步、商务等书局担任编辑,在中国公学、沪江、国民、持志等大学及正风学院担任教授,授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此间,选编、撰写、著述,仅据存目就多达152种,约1500余万字,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文选、文学史、哲学、经学、佛学、考据学、地方志、诗歌学、小说学、修辞学、杂记、传记、评论、童话、儿歌、诗歌、小说、应用文等,门类十分广博。主要著作有《围堂概说》、《中国文学史略》、《修词学发微》、《中国诗学通评》、《中国民歌研究》、《中国小说研究》、《中国文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戏曲史》、《大江集》、《胡怀琛诗歌丛稿》、《文艺丛谈》、《十年旧梦》、《最短之短篇小说》、《清季野史》、《上海外记》、《苏东坡生活》、《陆放翁生活》等百余种作品,大都由当时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大华书局、崇文书局、新中国书局、益书局、上海通志馆等先后出版。
怀琛一生好学,家境贫窘,无恒产,喜购书籍。初寓上海南市,寓所于民国2年遭战火烧毁,后迁法租界福履里(今建国西路)居住。两次毁家,藏书殆尽,又倾囊购入,藏书万余卷。民国26年,“八一三”战事中,居所又遭炮火惊扰。至此,他已迁居26次。家难国仇,愤郁深重,染疾不愈,于民国27年1月18日在寓所“波罗奢馆”逝世。时年53岁。
胡耐安
胡耐安(1899—1977),泾县溪头村人。原名有祉,遵父遗言:“惟忍有济,能耐斯安”。乃以耐安为字,别署园。六十岁后号叟,七十岁后署乐翁。耐安出身簪缨世家,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敦品励学。及长,赴日本读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民国12年秋,回国探亲,休学一年后由湘入粤,任湘军总司令部秘书,一年后仍赴日本续学。民国15年北伐战争开始,奉召回国服务。
1927年 ,在上海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月底回武汉撰写了《回汉口来》一文,以亲眼目睹之事实,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血腥镇压上海工人运动的种种罪恶真相,发表于由孙伏园主编、1927年4月30日出版的《中央副刊》第38号上。
1927年5月20日,在吴玉章、刘少奇、于若愚、潘云超、兰辛堂等组成的武汉各界联合会中,担任宣传科副主任。
同年6月底,以中国国民党中央青年部干事身份,参加中央青年部第八次干事会议。
同年7月,以中央青年部代表身份,参加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一院举行的为期一周的第九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开幕式上致训词,在第一次会议上作政治形势报告,在闭幕式上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青年运动之工作,是唤起民众、领导参加革命,当前学生运动,应注意8点。
同年5月,在《中央副刊》上还发表了《工人群众在五一的奋斗》、《“五五”》等文章,呼吁全世界的工人团结起来,打倒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者!打倒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军阀蒋介石!
后复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完成学业。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秘书,后任中央宣传部计划委员,中国农民银行顾问,安徽省政府顾问。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首席参事,湖南省党务改组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国民党当局方将大用,而胡耐安不乐仕进,自甘恬退,息影沪上。先后在国立暨南、中山、边疆大学及省立安徽大学任教,育材甚众。
1951年任职台湾"蒙藏委员会委员",并在台湾政治大学政学系任教。
1973年年届古稀,循例退休,仍兼教授。1977年9月因脑血管疾病逝世,终年79岁。
胡耐安学不厌,教不倦,悟性高,通英、日文,中文造诣尤深,一生著述甚丰。在大陆任教期间,历川、湘、黔、桂、粤、闽、浙诸省考察,亦曾北临戈壁,南履黎岭,均有记述。期间著有《中国民族志》、《中华民族》、《边政通论》、《边疆民族志》诸书,征引翔实,文笔犀利,分析得失,士林推重。此外尚有《先秦诸子学》、《儒道墨三家评介》、《中国文字学检讨》、《民族学发凡》、《说》、《粤北排山住民》、《边疆宗教》、《贤不肖列传》、《新湘军志》、《园杂忆》、《香港三笔》、《六十年来人物识小录》等十余种,约百万言。耐安育子女10人,皆学有成就,或在大陆或在台湾各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