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山] 山东临沭“山里胡氏”可能是浙江“新安胡氏”分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21:3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胡灵 于 2015-10-18 03:32 编辑

  山东临沭山里胡氏,自始迁祖于洪武年间迁入该地已繁衍生息600多年,枝繁叶茂,遍布全国,人口已达数十万之众,在苏北鲁南一带可谓望族。各地明、清时期的胡氏家谱皆记载始祖原籍安徽当涂(今安徽马鞍山市),洪武年间来到东海黄泥嶺(今江苏连云港市区东部中云乡黄岭村,明朝归东海县管辖,为海中孤岛),后迁入山东省临沭县山里村。通过家谱研究发现,当时来到临沭山里共有兄弟二人,号称“南北始祖”。兄居山里窑顶之北称“北始祖”,弟居窑顶之南称“南始祖”。北始祖先到,南始祖后至。北始祖后人清末家谱记载“始祖乃一木匠,原籍安徽当涂,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由于村在苍山和观山之间,故名曰山里(今临沭山里村)。”光绪19年树立的北始祖墓碑记载“明洪武時自東海黃泥嶺來此第一嶼村居焉”。

             本人从与临沭县紧邻的赣榆县龙河乡胡村的家谱中发现记载的更为祥细,其文如下:“元朝喜战,北方人丁剧减,洪武已卯年(1375年)勒令迁民北方,吾祖于安徽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市)迁居江苏东海县黄泥嶺,建文壬午年(1402年)吾祖又迁山东省兰山县第一峪村(今临沭山里村)。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吾祖讳圣汉出身士武,迁居江苏赣榆县距今五百有数十年。子孙繁衍,毗居南北,赣榆、日照、东海、灌云是也。”此谱最早修于明万历23年,康熙年间重修,因此可信度极高。

一、临沭山里胡氏始祖“迁民北方”的历史背景

          我们通过查找历史资料,发现洪武年间确实发生过“南民北迁”的移民潮。文献记载:由于元朝统治者(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蒙元统治者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基本上已是十村九空、赤地千里。明初,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馀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  “众屡徙浙西、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  如苏北涟水、淮阴望族朱姓,就是明洪武年间整族整族地"奉旨"迁来的。其中一族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人在涟水、淮阴"九朱"中以"铁船头朱"加以区别。涟水孙氏、张氏,灌南汤氏,以及金湖等地约70%左右的居民,其先人也多为洪武年间从苏南迁来的。又据民国《泗阳县志》载,元末明初 ,由苏南迁来的有翁、朱、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有21族。

通过查阅明史发现,明初有文字记载的大小移民大概有如下几批: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命大将军徐达挥师北伐中原的同时,下令迁徙苏州府富民充实濠州(今安徽凤阳),明初移民运动,由此拉开”红巾赶散“的序幕。
       洪武三年(1370)五月,在河南设立司农司,议计民授田,负责移民垦荒事宜。六月,以苏、松、嘉、湖、杭五府地狭民稠,而皇明发祥地临濠地多闲弃,迁五府无田贫民四千余户往耕。

     洪武四年(1371)三月,移山后之民一万七千户到北平耕种。六月,复徙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户、十九万七千二百人入籍北平各处卫所和州县。不久,移徙沙漠故元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到北平开荒种田,分别落户于大兴、宛平、良乡、固安、通州、三河、武清、蓟州、昌平、顺义等地。

    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移山西及北直隶真定等处民无产业者,往凤阳垦田。

    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迁广东番禺、东莞、增城诸县元将何真所部降民二万四千四百余人到泗州屯垦。

     洪武二十年(1387)十月,命湖广常德、辰州民有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耕云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移山西泽、潞二州贫民往河南就耕。

     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迁苏、松、杭、嘉、湖、温、台诸府民无田者,到滁、和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开荒。九月,召募山西地狭民    稠府州县之民,赴北平、山东、河南土旷人稀之地耕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七月,命户部籍浙江等省、应天诸府富民一万四千三百余户,悉徙其家,以实京师(南京)。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移山东登、莱诸府民贫无产者五千六百三十五户,赴本省东昌等处编籍耕种。

           上列至正二十七年十月至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的十几次移民中,有户口数据可考者七次,如按每户五口推算,合计约五十九万零三百七十五人。“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太祖以后,移民垦荒运动继续进行。

二、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是哪年从安徽当涂(今马鞍山市)迁到江苏连云港黄泥嶺的?

         从江苏赣榆盐仓城胡村的家谱记载可知,洪武已卯年(1375年)朝廷开始下令迁民北方,因此说山里的南北始祖是在洪武已卯年(1375年)以后开始迁移的。从明史中洪武年间的几次“南民北移”的记载来看,1375年以后从江南往江北的移民只有“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迁苏、松、杭、嘉、湖、温、台诸府民无田者,到滁、和二州等地开荒。”而这次移民的路线恰恰就经过“当涂县”(今马鞍山市)。因为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就在当涂县江北的正对岸,而其他几次“南民北移”都不经过当涂县。因此可以锁定山里胡氏始祖是在洪武二十二年这一批开始北迁的。

三、临沭山里胡氏始祖老家真的是“当涂县”吗?

         我查遍明史和地方史志,从没有发现明初从安徽往外地移民的记载,更没有从当涂往外移民的记载。资料显示明初安徽是移民的移入地,而不是移出地。安徽是元末农民起义军与元军战斗的主战场。当涂是元末时太平府的故治,是占领南京的战略要地,是南京的西大门,因此元末明初在此发生过数次惨烈的战斗。常遇春在此大战元将朱亮祖;花云力守太平府死战来敌陈友谅,最终城破被杀。所以说此地受战乱伤害最大,人口数量减员最多,不可能从这个地方往江北移民的,当涂县当时只不过是移民过江的一个集散地,是移民等待渡江的临时居住点。

四、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是从哪个地方来到安徽当涂的呢?

        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迁苏、松、杭、嘉、湖、温、台诸府民无田者,到滁、和二州等地开荒”,综上所述可以确定,临沭山里始祖是从苏、松、杭、嘉、湖、温、台这几个地方迁移来的。从地图上不难看出,苏、松、嘉几府移民要到达滁、和二州他们是不会从南京西面的当涂县过江的,他们肯定会从南京东面渡口过江的,这样既便利又不绕路。只有浙江的杭、湖、温、台以及浙西移民才会由南向北地从太湖西面的安徽地界经高淳到达当涂然后过江到滁、和二州。因此说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是从浙江迁移到当涂可能性最大。

        我们在调查中 发现山东费县张里庄利渊村民国时期修订的胡氏家谱是这样记载的:“吾胡氏先代于元末兵变昆仲四人由浙衢联袂外出渡江,后我长支祖以课读侨居皖省者数十年,嗣后移居费之南张里庄,迨清雍正元年第一次修谱时名讳已失,故以二世宗礼公为世祖;二支祖禧公经商费城俊业鸿发遂奠厥居,今称南当铺者其故宅也;三支祖侨居临沂县之苍山(临沭山里村);四支祖初居兖州府,其后则散居兖州各县地。”  不管此谱记录是否经得起推敲,但它是山东胡氏家谱中唯一把祖籍与浙江联系一起的文字记录了,而这一记录与明初的移民历史恰恰吻合。

         本人曾亲自到江苏连云港中云乡黄泥嶺村调查,发现黄泥嶺乃是一几十米高的丘陵,明代为海上一孤岛。村里至今有胡、金、何、郑四姓,据村里胡姓老者介绍,四姓当时是一起迁来的,胡氏居山顶,金氏居山下海滩,所以一直有“猢上山金下滩”之说。金氏祠堂的“金氏祖源”中记载金氏一世祖是元末明初从浙江仁和县(今杭州)迁来的,本人推测他们几姓极有可能是同坐一条船过来的,他们经长江、运河然后过淮安进灌河往东入海来到海州云台山一带海岛靠岸居住。因为有学者研究认为,明初连云港花果山、云台山等海岛是江南往山东移民的临时居点和集散地,因为他们发现山东鲁南地区十几个县大部份居民的家谱上都记载他们老祖是明初从海州东海云台十八乡迁来的。学者们感到非常诧异,认为当时云台山一带这些海岛上不可能有那么多居民的,所以认为明初云台山一带是往山东移民的集散地。

       如:山东临沭袁氏在全县有20个村庄,他们的始祖是“从海州陇西新二里”迁过去的。临沭李蒿科李氏约有40个庄子,“始祖自海州当路来山东兰(陵)、郯(郯城)之左、苍山之右蒿科村。“ 山东日照南部、莒县南部崔氏、滕氏、唐氏等多来自江苏东海当路。《日照海曲陈氏家谱》载:“吾太始祖母自东海戴村迁居山东照邑”。赣榆郑氏家谱记载始祖明初来自海州宿城。赣榆董氏家谱记载始祖明初始祖来自东海云台十八村大村。五莲县孙氏在明洪武年间来自江苏海州十八村的当路村。蒙阴县垛庄镇北庄刘氏,明初由江苏省东海县迁徙而来。山东滕氏、徐氏家谱都记载老祖明初从海州东海迁来。

五、山东临沭山里胡姓始祖大致迁移路线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临沭山里胡氏始祖的原居地肯定是浙江的杭、衢、湖、温、台几个州府之一,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在朝廷强制移民政策的胁迫下,浙江百姓整族、整户地往江北迁移。他们成群结队、拖儿带女,来到安徽当涂县渡口等待过江,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就是对岸江北的滁、和二州。但由于渡船稀少人、数众多(移民人数多达十几万),一年半载难以渡完,当地政府就安排移民就地安营扎寨分批转运,因此有的移民在当涂一住就是几年或者更长,致使少数移民后人就把当涂当作他们的祖居地了。后来由于滁、和二州移民人数已满无处安置,于是就把剩余的移民用船运往山东各地。他们沿长江东下,到扬州进入运河北上,经过淮安府进灌河向东进入大海,然后北上运至海州东面的云台山一带海岛居住,再分期分批往山东各地分散。据传在移民分配中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即兄弟或父子不能分在一个地方,以防势力过大难以管理或欺负异姓,于是就造成了父子分离、兄弟各奔东西的悲惨景象。年老的、年幼的因为不能行走就留在海岛居住,所以现在云台山各岛中仍居住不少移民之后。推测北始祖肯能是进岛后第一批被分配到临沭山里定居的,南始祖是几年后第二批被分配到临沭定居,也许南始祖知其兄定居山里村,于是也到山里村投奔其兄北始祖。后南始祖传至四世有一支从军居赣榆县盐仓城,退役后居住戍地立园胡家村,赣榆所有胡姓皆出于此。


六、山东临沭山里胡氏有可能是浙江“新安胡氏”分支

            纵观全国胡姓,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大支派:安徽“华林胡氏”(开基始祖南朝刘宋时的壮侯胡藩);安徽“清华胡氏”(始祖唐末常侍公胡学);浙江“新安胡氏”(始祖东晋新安太守胡育);绩溪”金紫胡氏“(始祖东汉司徒太傅胡广);福建“钓鱼翁胡氏”(始祖南宋经学家胡安国);江西赣州“霸公胡氏”(始祖南唐通奉大夫胡公霸);湖南“麦田胡氏”(始祖南宋胡汉清)等等。参考明史和家谱信息,我们发现临沭山里胡氏最有可能来自浙江,而浙江是“新安胡氏”的发源地,因此临沭山里胡氏可能是“新安胡氏”分支。主要证据如下:一、山里胡氏没有堂号,说明山里胡氏老家就没有堂号,而浙江“新安胡氏”恰恰也没有堂号,两者有共同点。二、“新安胡氏”资料记载:“新安胡氏远 祖可以追溯到东晋新安太守胡育。五胡乱华时胡育夫妇背井离乡渡江南下,晋成帝咸和初年,得到提拔,担任新安太守。胡育共生有5子:胡隽、胡猷、胡杰、胡温、胡硕。 新安胡氏下传至六世祖,生六世祖胡明星(字太白),在梁朝担任太常卿,后代尊称他 为太常公。太常公世居新安横岗,生有七子。次子胡文焕生有3子,其长子胡圮在舒州为官,成为皖山派始祖。在新安胡氏11派中,太常公长子胡启元为礼门、前门、堂头三派祖;太常公次子胡 文焕为遮村、歙邑上路、安庆皖山三派祖;太常公四子胡钰为循良、潭口两派祖;太常 公七子胡居仁为上门派支祖。太常公其余 3子情况如下:第三子胡晟入赘于谢侍郎, 迁居扬州。第六子胡公瑞入赘于裴氏,迁居豫州。第五子胡远生有3子:长子胡浑、 次子胡默、季子胡静。三子后代另迁他乡,无从稽考。”  由以上记录可知,“新安胡氏”后人有迁移他乡下落不明部分,而那么大的家族整体迁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要不是官府强迫迁移谁会背井离乡流落在外呢?所以山东临沭山里胡氏极有肯能是“新安胡氏”迁走的一族。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4-12-28 19:54 , Processed in 0.099650 second(s), 1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