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秦阜阳的历史,兼释“宗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09:3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同时也发现另外一篇“胡老夫子”写的博文:“胡姓之宗在阜阳”,发表于2009.07.31 亦转载于下:
http://blog.china.com.cn/ahfy/art/970991.html

胡姓之宗在阜阳
——先秦阜阳的历史,兼释“宗胡”

胡老夫子

一、商伐虎方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阜阳就有人类居住。生活在古阜阳大地的先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现在阜阳市辖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居住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可是由于时间的久远,我们只能根据残砖断瓦,了解到当时先民们生活的大致情形,至于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包括是否建立了部落、方国,当时的地名、方国名叫什么,现在都还没有答案。

阜阳有确切文物可考的地名,是虎方国。殷墟甲骨卜辞中有“途虎方”,就是商王武丁征伐虎方国的记录。据考证,卜辞中的虎方国就在今阜阳一带,出土于阜南县朱寨乡的龙虎尊,就是虎方国的随葬器物。有人感到奇怪,说龙虎尊在阜南境内,怎么会成为阜阳是虎方的证据呢?事实上,虎方国的统治区域与现在的行政区划根本不是一回事。根据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铭文看,东边的颍上,当时有名为“月己”(证实商代有杞国的一个分支在颍上,月己的“己”就是杞国的“杞”)和“酉”(酒,造酒)的部落;西到临泉,有“兵父辛”爵(卫戍此地的一个部族,以上均据阜阳市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先生说),而中间今阜阳三区及阜南全境,还没有发现其他部族的遗迹。虎方国器物的出现,说明这一带当时都是虎方国的领地。而龙虎尊作为方国首领的随葬品,出土地距阜阳仅三十余里,符合当时方国首领的丧葬制度,所以我们推测当时虎方国的国都在阜阳。又因为龙虎尊具有典型的商代早、中期的特征,所以可以推定虎方国最晚在商代就已经在今阜阳立国,并且一直延续到武丁时代。

虎方国的领地在泉河以南。泉河古名濆水,是汝水的最大分支,上古也被称为汝水,是黄淮平原上的一个巨大天堑。由于泉河在上古比现在要宽得多,而且此地有许多大片的湖泊如古颍州西湖等等,所以在水上运输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对于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商王朝来说,征伐虎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样,武丁在征伐虎方时是经过缜密思考的。他选择在夏历十一月即黄河封冻的季节征伐虎方,并且动员了几个附庸国参战,所以没费什么气力就击溃了虎方,迫使它远徙淮南,这一带成了商王朝的领地。

虎方国在武丁征伐后,迁徙到淮河以南,大概在今寿县以西又重新立国。北宋时出土于今随州市的青铜器铭文证实,西周早期周王朝曾经出兵征讨过反叛的虎方,参与征讨的还有曾侯(国都在今湖北随州市),故推测当时虎方国的地望在淮河以南,是阜阳虎方国的后裔。后来虎方又辗转迁徙到了今四川三星堆,并在那里建了国。所以在三星堆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件龙虎尊,除了没有阜阳龙虎尊那宽大的口沿以外,其余部分完全一样(阜阳龙虎尊的铸造技术,尤其是它那宽大的口沿,现在还是世界性的难题)。

二、胡侯立国(商晚期至春秋)

商王武丁赶走了虎方国以后,在泉河北岸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国,这就是胡侯国。胡侯在青铜器铭文上写作“害夫(害夫为一个字,在格式转换时变成了两个字,请读者诸君注意)侯”。唐兰、李学勤先生等考释“害夫侯”时认为就是“胡侯”,并且认定就在今天的安徽阜阳。他们的说法得到了考古学界的一致认可。害夫侯国晚于虎方,当是商灭虎方以后迁其河北属国重新分封于此。

害夫侯字样的铭文多次出现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内容既有认可和笼络的,也有讨伐和诅咒的,最恨的时候甚至于把“害夫”字倒过来写(见杨玉彬:《归姓胡国族源、地望及相关问题辩证》,《楚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五辑)。这证明胡侯国本是商王朝所封,所以不肯臣服于周王朝的统治。也说明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希望胡侯顺从自己,但胡侯桀骜不驯,时叛时服,最后周王朝不得不出兵征讨。据文献史料记载,西周早期曾多次出兵讨伐胡国,最后总算征服了它,打通了西周通往南方的汝颍通道,这对于周王朝保障南方的稳定、确保重要经济命脉汝颍通道的畅通、抵御和征伐淮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胡侯国被周王朝征服后,爵位降为子爵,害夫字也改写为“胡”(可能是鲁国史官的写法并最终延续下来),这就是出现于《春秋》及《左传》中的“胡子国”。胡子国的封地在泉河以北,杜预说:“汝阴县(今阜阳老城区)北有故胡城”,就是胡子国的国都。

楚国从春秋早期武王时代(前740—前689)起,大肆扩张,从僻处今湖北荆门市的一个子爵小国迅速发展,很快就占领了淮河上游和汉水流域。《左传》鲁僖公四年(前656),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遂伐楚,盟于召陵,即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说明楚国的势力已经到达了今河南漯河市一带。春秋中期,楚国又从淮河上游向东扩展,在今安徽的淮北、皖东地区,与吴国展开了长期持久的争夺战。此时,胡子国成为楚的附庸,经常与陈、许、沈等小国一起,跟在楚国的屁股后面打吴国。《春秋》、《左传》里记载了胡国两次随楚伐吴,第一次是鲁昭公四年(前538),取得了胜利;第二次是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吴国攻打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国派大军救援,结果被吴国击败,胡、沈二国的国君以及陈国的统帅都丢了小命,州来从此长期落入吴国手中。这些战事,楚国战胜了,盟军得不到什么好处;但若战败,最先倒霉的还是这些弱小的盟军。不过如果没有这些战争,诸如胡、沈、许、曹等小国恐怕不可能出现于史籍里,我们今天再想找到它们的踪迹恐怕就非常困难了。

到了定公四年(前506),吴王、蔡侯、唐侯联合伐楚,攻破郢都,楚国几乎灭亡。此时的胡国,不但不去救援自己的宗主国,反而“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抓紧时机夺取楚国的地盘,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但吴国终究没能灭楚。郢都被攻破后,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救,秦哀公不许,申包胥哭于秦庭,七昼夜哭声不绝,滴水未进,终于感动了秦君,发兵救楚,连败吴军。恰逢此时越国趁机从南边侵入吴国,吴人匆忙撤军,楚国迅速恢复壮大。这时,胡侯不仅没有想办法恢复与楚国的关系,反而说:“存亡有命,侍奉楚国干什么?除了多花费金银财宝。”于是,到了定公十五年(前495),楚国出兵轻而易举地灭了胡国,改为一个县。短短几十年的光景,胡国与楚的关系,由附庸与宗主变而为仇雠,终于为楚所灭。存在的时间大约有700至800年,祖宗筚路蓝缕、委曲求全开创和保留下来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

都于阜阳城北的胡国为归姓,是尧帝的乐正(掌教化、乐舞的大臣)夔的后裔。夔是乐正一族的崇拜物、神灵,后来演化为本族的族徽和称号,再后来成为族姓——夔。到了商代,夔又演变为归、隗、媿等同音字。阜阳胡国的祖姓——归姓就是从夔姓演变而来。1978年4月陕西武功任北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的害夫叔簋铭“隗姓之害夫”,证实了胡国的祖姓为隗姓,亦即归姓。乐正夔的部族最初活动在黄河以北,夏朝初年被后羿所灭,其族人被迫南迁。到了商代,有一支被封于阜阳(或建国于此。但从胡侯忠于商朝、直到商王朝灭亡后仍长期不肯臣服于周的政治态度看,胡侯应该是被商王封于此地),建立了胡侯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前542):“(襄公死,鲁人)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次于季氏。秋九月癸已,卒,毁也。”(襄公死,鲁国大臣立胡国女敬归的儿子子野为国君,住在季氏宅中。到了九月癸巳日,因为伤心过度而死)于是鲁人又立敬归的妹妹齐归的儿子公子裯为鲁君,就是昭公。杜预注胡女敬归:“胡,归姓之国,敬归,襄公妾”。春秋婚俗盛行娣(妹妹)姪(侄女)从媵(陪嫁)制,即一个国君的女儿出嫁,同姓小国的妹妹、侄女都要作为媵妾陪同出嫁,这是上古群婚制度的残余。胡女敬归、齐归都是陪同一个归姓国女出嫁的襄公的妾,她们的名字都连带国姓,称“归”,可证胡国祖姓为归姓,所以《世本·氏姓篇》说:“胡子国,归姓。”这与郑国女称郑姬(郑国姬姓,周王室的宗亲)、齐国女称齐姜(齐国姜姓,姜子牙的后代)、陈国女称陈妫等都是一样的。〔宋〕梅圣俞《女郎台》诗:“旧传妫氏女,将适楚人时,筑馆自临水,旧台空此基。”这里把胡国祖姓误以为妫姓,而且说胡女嫁于楚王,都是错误的。导致这个错误的根源在于陈国的开国君主妫满死后谥为胡公,后人以谥号为姓,乃有胡之祖姓为妫之说。但妫胡源于妫满,在西周早期(周武王之女嫁为妫满妻);而归胡则源于今阜阳,形成于商代晚期,比妫胡早了几百年。妫胡在陈(今河南淮阳)而不在阜阳。至于说胡女嫁为楚王妻,更是无稽之谈,没有文献的依据。但不少人据此以为阜阳胡国祖姓为妫姓,属于典型的以讹传讹。

胡被楚吞并后,其贵族后裔及原住民以国为姓,成为今天胡姓的一支。胡姓繁衍至今,成为全国排名第十五位的人口大姓(据2007年人口普查资料)。

三、“宗胡”的含义

楚灭胡国后,把它变为楚国的一个县,称为胡县,又称宗胡,长官为县公(楚国大县的长官称公,小县称尹),与中原各国县的长官为县令有所不同。县公一般袭封二至三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这是宗胡在文献中的记载。关于宗胡,各家的解释均无异词,都是指现在的安徽阜阳。裴骃《史记集解》:“徐广曰:‘胡国,今之汝阴。’”司马贞《史记索隐》:“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杜预云:‘汝阴县北有故胡城’,是。”汝阴县即今阜阳城。楚在原胡国建县后,为便于统治,将县治迁于今泉河南岸,即故虎方国国都所在地。上古时泉河为汝水下游,水南为阴,所以战国末年秦灭楚后,将宗胡县改名汝阴。

胡国之称为宗胡,表明它是胡姓宗庙所在地,即司马贞所谓“胡姓之宗,因以名邑。”这与西周最早的都城——镐京(亦称王城,今陕西长安县西北)称为“宗周”的意思是一样的。春秋时期还有一个胡国,姬姓,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古城,到了战国时期才被魏国所灭,存世的时间比阜阳胡国久远。但是,由于历史上没有任何地方比阜阳建胡国更早,所以阜阳在上古被称为宗胡,意思是胡姓的发源地,天下所有胡姓人都源于此。

按说,胡国故地既是胡姓的发源地,那么本地应该有很多胡姓人才是。但是,翻看阜阳的户籍,本地姓胡的人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东晋南北朝时期,自永嘉之乱(311)开始,中原大姓纷纷南迁,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本地逐渐成为几乎无人居住的真空地带。《魏书·地形志》所记北魏、梁、东魏建于阜阳的颍州,当时的辖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阜阳市、亳州市大部、六安市北部以及河南驻马店市东部、信阳市东北部地区。如此广大的地盘,全部人口却仅有13343口人,不及现在的一个乡镇。当时人口之少,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以国为姓的胡姓居民,那时都从现在的阜阳迁往皖南、江浙一带,成为那里的大姓,所以那里的胡姓居民所占人口比例反而比阜阳要高。阜阳人往皖南、江浙一带跑的习惯,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民工出外找事做,似乎不需要思考,就往皖南、江浙跑,好像走亲戚一样。一次我到宁波出差,偶尔忘带打火机,想抽烟时找路人借火,竟然碰上的就是在那儿打工的阜阳人!还有,傲慢的上海人大都不喜欢苏北人,却并不讨厌语言、生活习惯与苏北非常接近的阜阳人。一次我在省里开会,是个大会,天南地北的都有,许多人都不认得。巧的是,会间出来碰到的一位上海人,竟然就是胡姓宗亲,虽然素未谋面,却都感到非常亲切。难道这真是老人们常说的“骨头缝里亲”吗?

皖南的胡姓人宗族观念极强。由于极少受战乱的影响,又有很深的文化积淀,那里大姓的谱系都传承得非常久远。皖南胡姓有一支,称为“假胡”,乃是唐朝末年,最后一个皇帝哀帝李柷(Chù)预感朱温将要篡位,于是把他唯一的皇子托付给家在歙县的贴身侍从胡某,要他好好照顾,以免皇室血脉断绝。于是这位忠心耿耿的侍从把皇子带到家中,冒胡姓,以避免朱温的迫害,直到成年后才告诉他真相,于是就有了对外称姓胡,在家中同时供奉胡姓和李姓牌位的“假胡”,与真胡族人一起生活在皖南,成为当地的一个大族。据说著名学者、取得了32个博士学位的胡适就是假胡。不过,真胡、假胡辈分、字派还是一样的。一次我到省里开会,因为第二天才开会,头天晚上有朋友请吃饭。吃到一半,朋友又叫来了一位同行,是黄山市的,已经喝高了,席上我问他是真胡还是假胡,他非常明确地说是假胡,然后叙辈,一叙,论辈分他该叫我爷爷的。于是他立马站起来,双手捧起啤酒杯(那时已经不敢让他喝白酒了),毕恭毕敬地说:“爷爷,小的敬您一杯!”然后一饮而尽,我也只好喝干了自己杯中的白酒。可是,第二天早晨,他的酒意还没有散尽,见了我,晕晕乎乎地说:“昨晚我在会餐时就喝多了,×××(就是请我吃饭的朋友)又叫我去,喝得太多了。”我说:“我知道。昨晚最后咱们不是在一块儿喝的吗?”我的这个孙子感到很不好意思,说:“哎呀,你看,真喝多了。”现在想来,还是感到很好笑。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就是具有这样的超强凝聚力,能把天南地北素不相识而又具有亲缘关系的人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感到无比亲切。

所有的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都证实,阜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是天下胡姓之宗。这里从商代起就建立了归姓胡国,后人以国为姓,是为胡姓。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3-08 07:04重新编辑 ]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5-1-1 20:02 , Processed in 0.102599 second(s), 1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