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原文】胡氏创修族谱序 许子翼 胡,国姓也。周武克商,得舜之后胡公满,妻以太姬,封之于陈与杞、宋,并备三恪。胡氏其为大孝虞帝之胄乎! 明德之后必有达人。汉之胡建,晋之胡奋、胡威,唐之胡证,以及宋元明间之胡沙补、胡秖(祗)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仆难数,皆彪炳于史册,为后世所景仰,而尤莫盛于赵宋一代。注述则胡安国、胡仲仁父子,儒林则胡且、胡纮、胡斌,忠义则胡鹿,老隐逸则胡宪。其尤卓卓者胡铨,抗议斩伦桧主和一疏,震惊朝野,以扶千秋之正气。湖州教授胡公瑗,创立经义、治事斋,分课教授,游其门者,人皆不问而知为胡公瑗之弟子,以开中外学校设科之祖。 燕天昌后。故胡氏遗育,殆遍区域。至传忠公,始自明洪武初由冀州枣强迁莱,居铜冶店庄。迁莱后之世系族处,已详于胡氏林茔碑各志及谱牒中,不赘。 夫中华自伏羲氏一画开天,神圣迭诞,创制显庸。一切表现,罔非根本人生性真之流露。此纲常伦理,虽同此生民之秉彝,乃浃洽于华夏人心,沿成为我中华数千年来独有之国粹,而非异域所可企。奈自海禁宏开,五种杂处,夷风丕变。耻道德,斩彝伦,甚至废姓绝氏,以同群鸟兽。为标新领异之争趋,谁复念及本支百世之引替?天道好还,无往不复。近几年来,无姓不谱,无谱不修,根本是务。固有思存、即此报本追远之一,几亦足征我中华民族决能维系万世于不替。 胡氏自明初迁莱,历年已五百余,传世已二十几。前生员肇基公曾据所见闻创谱。草本不备,且亦不存。胡君致训者,同纵堂侄兴文君,慨胡系之未谱,谓明明同宗共祖、一脉之血统,反如秦人之视越人,欣戚弗关,哀庆不闻。且木究何本,水究何源,浑浑莫辨,人之痛心,孰再逾此?爰提纲挈领于毫无可措手之谱牒,力创斯举,并谱首列创修谱诸君。或督倡,或誊录,或摩挲古碑。姓字或考询邻村父老,并函征泰安新泰蒙阴,以及赴山西某某旁搜曲探,无不殚精竭力,以共成此事。惟其氏系稍未的确,概拒弗录。爰将根据凿凿、毫无含混之本族,条分缕举,刊印成册,分藏各支,以立将来续修之基础。此达孝之举动,洵堪与前代胡氏朗朗诸贤豪相辉映,而无愧为大孝虞帝之胄也夫!是为序。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 巳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冬之吉 【译文】 胡氏,是国姓。周武王打败商朝之后,得到了舜帝的后代胡公满。周武王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赏给他陈、杞和宋等地方,列位王侯。如此说来,胡氏应该是舜的后代吧! 道德高尚之人,其后代一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汉代的胡建,晋代的胡奋、胡威,唐代的胡证,以及金、元、明之间的胡沙补、胡祇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多得数不胜数,都彪炳史册,被后世的人景仰。尤其是在宋这个朝代,胡氏更是非常兴盛。着书立说的人有胡安国、胡仲仁父子;著名的知识分子有胡且、胡纮、胡斌;忠义之士有胡鹿;隐逸之士有胡宪。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胡铨。他直言主张斩杀王伦、秦桧主和的奏疏(指《戌午上高宗封事》一疏),震惊整个朝廷,从而匡扶了千秋正气。湖州教授胡瑗创立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传授儒家经典;治事斋,主要传授各专门学问),分科教学。在他门下学习过的,人们都不用问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他开创了中外分科教学的先河。 上天会让圣人的后代昌盛发达。所以,胡氏子孙遍布天下。到了胡传忠,于明朝洪武初年从河北冀州枣强县迁到莱芜,住在铜冶店庄。迁到莱芜后的世系传承,在胡氏碑刻、墓志铭以及家谱中已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中华民族自从伏羲氏创制文字开启民智,圣人接连出现,创建制度。所有表像无不是人类根本真情的流露。这些纲常伦理,虽然是老百姓都遵循的常理,但他们都融入华夏人民的内心,沿袭下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独有的国粹,这是外国人难以企及的。怎奈,自从沿海开放以后,各族人杂居在一起,民风大变。人们不顾道德,无视伦理,甚至废弃自己的姓氏,以致和成群的鸟兽一样,争先标新立异,谁还顾念自己家族上百代的沿袭更替?可是上天的规律就是善恶相报、循环往复。近几年来,所有姓氏都开始修家谱,都开始重视自己的根源由来。这其中当然有思虑自身生存,借此报答追怀先人的意思。差不多也可以证明我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维系万年,不会废替。 胡氏自明朝初年迁到莱芜,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传了二十几代。清代生员胡肇基先生曾经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创制家谱。可惜其草稿不够完备,也没有保存下来。胡致训和他的堂侄胡兴文,有感于胡家没有家谱,明明是同宗同祖、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反倒像陕西人看待浙江人那样生疏,人家高兴哀伤都和自己无关,有什么婚丧嫁娶都不闻不问。况且树还讲究是什么本,水还讲究源头在哪,谁和自己关系远近都糊胡涂涂不加辨别,人最痛心的事还有什么能和这相比呢?于是,在杂乱无章、无从着手的谱牒中开始寻找头绪,尽最大努力创制家谱,并在家谱开头列上诸位创修家谱的人的名字。这些人有的监督倡导,有的抄写记录,有的擦拭古碑(看上面的记载)。对于祖先姓氏名字,有的和附近的老人查证询问,有的给泰安、新泰、蒙阴写信询问,甚至赶赴山西某地打听探查,无不殚精竭虑,来完成这件事。只要是氏系传承不够准确的,都没有收录。只把那些证据确凿、绝对不含混的本族,详细地罗列出来,印成书册,分别收藏在各个分支,以便于为将来续修家谱打下基础。这种明达孝顺的举动,差不多可以与前代胡家各位贤达之士的事迹交相辉映,并且自己无愧于是“百孝之首”虞舜大帝的后代啊! 就将这作为序言。 【原文】胡氏创修族谱序 吕长祥 太史公作世系图,叙历代宗派。后世仿之,各族创立谱牒,屡次重修,盖恐世远年湮,丁口繁而迁移,众世系难以考稽耳。 按,胡氏自明洪武初迁莱邑,迄今年已逾五百余年矣,世已传二十余世矣,谱牒未修。上世或不记其名,或不详其氏;且播迁流离,籍隶外郡外邑,并不知其所居何村何庄。庆吊不相往来也,困乏不相周恤也,视同族之人如路人然。是谱不修,其流弊有不可胜言者。 生员肇基公有鉴于此,创立草谱。景公以下虽详晰,景公以上仍缺漏,于亲亲收族之义尚未完备也。致训公有志创修,苦无人协助,又无处筹资,斟酌者数年。至丙子年秋,族间稍有蓄资,遂与纵堂侄兴文君提倡修谱之事。约族共议,众皆欣然乐从,并无间言。于是遍阅古茔残碣,不惮劳瘁;搜访同族后裔,不苦往返。其中有疑遗者,复质之神灵而补正之。不数月而汇辑成册,刷印成帙矣! 夫以五百年之同族,散者而使之联;二十余世之同宗,疏者而使之亲。上下承接,一脉贯通,有条有理,井井不紊,使后之人再继述之,庶有所遵循云尔。 是为序。 郡庠生吕长祥谨序 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冬之吉 【译文】 司马迁作世系图,叙述各个家族历代宗派。后世的人仿照他的做法,各家族都创立家谱,并且多次重修。大概是恐怕年代久远以后,人口繁多,再加上各处迁徙,自己家族的世系沿袭难以查究罢了。 据查,胡氏这个家族从明朝洪武年间迁到莱芜,到现在已经五百多年了,世系传承二十多世了,一直没有修家谱。前代的人,有的没记住他的名字,有的不知道(配偶的)姓氏,并且辗转迁徙,原籍本来隶属于外地,不知道原来住在哪村哪庄。喜事丧事都不来往,(本族人)再穷困也不知道救济,把同族的人看得和陌路人一样。不修家谱的弊端真是说不完啊! 清代生员胡肇基先生考虑到这一点,创立了一个族谱草稿。胡景公以下的世系虽然很详细清楚,但景公以上的仍然有缺漏,从亲近亲人、聚集本族的角度来说还不够完备。胡致训先生有志于创修族谱,可是苦于没有人协助,又无处筹集资金,反复考虑了好几年。到了丙子年(1936年)秋天,家族里稍微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他就和堂侄胡兴文提议修家谱的事,约集本族的人共同商议,大家都很乐意随从,没有异议。于是遍查古墓残碑,不辞辛苦;寻访同族的后人,不怕往返。其中有疑问或者名字遗漏的,就向神灵占卜询问补正。不几个月,终于汇辑成册,印刷成书了。 这样就把流传了五百年的本家,散乱的让他们联系起来;流传了二十多代的同宗,关系疏远的让他们亲近起来。上下承接,一脉贯通,有条有理,纹丝不乱。让后来的人再续修家谱,差不多也有所遵循。 就将这作为序言。 【原文】创修族谱序 胡兴儒 修谱之事,难也。创修,更难也。何以知其难也?不窘于经济,即困于无人。有经济而兼有人,谱事乃可有成也。 余胡氏,自明洪武由枣强迁居莱邑,而来迄今凡计数百年矣。其间提倡修谱者,果伊谁欤?余族累世寒微,一恐窘于工费,读书者乏人;一恐谱事难成。故修谱之事不敢轻举,盖为此耳。 丙子春,值清明节祭扫祖墓,少长咸集,族人等言及修谱事,众皆惄然心忧。有顷,余二叔致远、四叔致祯等乃慨然曰:“此吾族之要事也!谱若不修,后世有志踵修者将无由而考稽。”谱之宜修,其要若此。然修谱,难事也,重任也,谁其主之?彝庭(致训)大叔孝思勃发曰:“某虽不才,敢任此勚。”遂于本年夏,纠合族众会商谱事,众皆欣然相从。 届孟秋,选订吉日,签名汇册,各负责任。越月余而籍录太半。迨草册汇齐,安局于别墅,余兄兴诗、兴文等检阅草册,详较支派。阙名者添,犯讳者改,绝无一念之或懈如。余叔与诸兄可谓有志者事竟成也! 余族虽寒微极矣,识丁者寡矣,然无此二三有志者,倡厥始、成厥终,未可告无憾于后世也!幸也,族有数人焉,于修谱一事殚精瘁心,任劳任怨,经一寒暑而谱工告竣,于以见其敦宗睦族之思、承先启后之念者矣! 谱已告成,谨志数语,略述颠末,以示后人,俾后世修谱者勿视为难事也夫! 二十一世孙兴儒沐手谨识 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冬之吉 【译文】 修谱这件事,很难啊!创修族谱,更难啊!怎么知道它难呢?不是经济上困窘,就是没有人。有钱,然后又有人操心,修谱的事才有可能成功。 我们胡家,洪武年间从枣强迁居到莱芜,至今已经好几百年了。这中间提倡修谱的终究有谁呢?我们家族好几代都很穷,地位不高。一是受困于没钱,缺少读书识字的人;一是害怕修谱的事做不了,所以修谱之事没敢轻易去做,大概就是因为这个。 丙子年(1936年)春天,正值清明节扫墓祭祖,老少都聚集在一起,族里的人又说起修谱的事,众人都很发愁。过了一会,我二叔胡致远、四叔胡致祯感慨地说:“这是我们家族最要紧的事,如果现在不修家谱,后人即使想接上修,也没有办法去查对。”谱是应该修,它的重要性确是这样。可是修谱是件难事,责任重大,谁能主持这件事呢?胡彝庭(致训)大叔沉思一会,突然说:“我虽然没多少才能,但还是我来主持吧!”于是这一年夏天,开始集合本族的人共同商议修谱的事,众人都很高兴地随从。 到了这年秋天(七月),选了个好日子,签名汇集,各负其责(开始动工)。过了一个多月,就整理汇集了一大半。等到草稿汇集齐全,在别墅里安排专门地方,我哥哥胡兴诗、胡兴文等人校对草稿,仔细校对各支各派。缺少名字的添补上,和前人犯讳的改过来,绝无丝毫松懈大意的念头。我叔叔和各位兄长们可算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我们胡家虽然非常穷,识字的人也很少,可是如果不是有这几个有志之士,从开头倡议直至后来完成,也不一定对后代没有遗憾啊!族里有这么几个人在修谱这件事上殚精竭虑,他们任劳任怨,历经一年而修谱大事终告成功,真是幸事啊!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追怀祖先、团结本族、承前启后的初衷了! 家谱终于修成了,我谦恭地写下这几句话,大略叙述事情的始末来告诉后人,让后世再修谱的子孙不要把它看作难事! 【原文】创修族谱序 胡兴文 谱者,普也,因录序族系事之谱也。异姓有之,吾氏独无。 思吾族,原籍枣强人也,吾始祖传忠自明洪武初年由枣强迁莱之城北铜冶店村,寄居未久,复迁于芹村庄。至三世祖,又移于傅家庄。家业不丰,丁口弗繁,未暇修创,以为继承。 至清乾隆年间,生员肇基祖,年近七旬,恒念族谱重事。但当时身单影孤,惜无协助之人。草遗一册遗述,至今百又余年矣,未曾补葺,恐有损焉。夫事,创始者难,续成非易。 近几年间,别姓讨论谱事者广。创作者有之,重修者纷繁。余堂叔致训,屡次题及谱事,常存敦亲睦族之心,热忱异常。遂设席纠合族众,议商谱事。有言谱牒事难,不易为者;有言资财不备,不能着手者;有言吾族生齿希微识丁者鲜、对于修谱之手续毫无知见、不易举者。余堂叔致训倡言:“凡事众志未有不成城者,况修谱为一姓之重要事乎?”于是,众皆忻然允诺。遂举致训叔任监修之职,令予与纵堂弟兴儒等,诸处采访吾氏后裔,访问邻村父老,游览庙宇古迹,善田碑记,摩挲古碑残碣。姓字遗漏者,补;犯讳者,更。誊注清册,就正世谊姻生等。俊儒忻悦不吝,即将谱之。楷模、世系、支派、图幅、书式,一一指示。遂纂镌传序,任寒暑,劬勚不辞,造次不辍,不日而序及谱稿以成。乃付梓人刊印成册,各藏一帙。使后世读者亲疏远近了如指掌;亦是祖先默默启佑,为吾族立万世基础之幸福也。 自二十二世以下,酌定广、启、明、久、存、承、先、世、代、长十字,以为排辈之用。庶将来秩序不紊云尔。 聊述颠末,以为序。 二十一世孙兴文谨识 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冬上浣之吉 【译文】 谱,是普及、普遍的意思,是因为它记录家族的世系传承之事的。别的姓氏都有,只有我们胡家没有。 想想我们家族,原籍是枣强人。我们的始祖胡传忠,在明朝洪武初年从枣强迁到莱芜城北铜冶店村,寄居不长时间,又迁到芹村庄。到了三世祖,又迁到傅家庄。家产不多,人口很少,没有时间修创家谱,作为后世传承的依据。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生员胡肇基先生,年近七旬,经常念叨修谱的大事。只是可惜当时他独自一人,没有帮忙的人。他只留下一本没有完成的草稿,到现在又一百多年了,没有补充过,恐怕也有缺损了。做一件事,开创的难,继续做成更不容易。 这几年,别的姓讨论修谱的很多。从头创修的有,重修的更多。我堂叔胡致训,多次说到家谱的事,一直有尊重先人、团结族人的心,非常热心。于是摆下酒席,集合族里的人商量修谱的事。有说修谱这件事很难不易做的,有说资金不足不能着手做的,有说我们家族人口少识字的人不多、对于修谱的事一无所知、不易成功的。我堂叔胡致训倡导说:“凡事只要大家齐心,没有不成的,更何况修谱是全族的大事呢!”于是大家都愉快地答应了。大家推举胡致训叔担任监修,让我堂弟胡兴儒等人到处查访我们胡家的后代。询问访查邻村老人,到各处庙宇古迹游览,抄录田野里的碑文,擦拭古碑残碣(寻找线索)。姓氏名字遗漏的,补充完整;和前辈重名犯讳的,更正过来。誊写注明,整理成册。理顺各种传承亲友关系。对于才能突出者,不惜篇幅记录在谱。楷模、世系、支派,都用图文的方式,将它们一一交代明白。于是编纂雕刻传序,经历了一年,不辞辛苦,日夜劳作,不长时间序言和谱稿都完成了。把它们交给印刷的人,刊印成册,各家收藏一卷,使后代读了以后,对于自己与谁关系亲疏远近了如指掌。这也是祖先默默祈祷,为后世的子孙立下万世幸福的基础啊! 自从二十二世往下,经仔细斟酌,确定广、启、明、久、存、承、先、世、代、长十个字,作为以后排辈用字。基本上是将来别乱了顺序的意思罢了。 姑且叙述事情始末,作为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