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帖子
返回列表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村] 黟县西递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15:07: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黟县西递村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西递村是一座胡氏聚居的村落。西递胡氏是明经胡,是唐代唐昭宗李晔的后人,此事明经胡胡氏族谱有记载。
西递村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景泰中叶,鼎盛于清初雍乾时期。西递村古名西川。这里山清水秀,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0年11月,西递与宏村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村口矗立一座古牌坊,坊主是胡文光,现在名叫胡文光刺史坊。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到清代,分别于乾隆、咸丰年间修葺。
先说这座牌坊结构。这是一座四柱三门五楼牌坊,我们看到该坊中间横梁前后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样,“登嘉靖乙卯科”是说胡文光是这科的举人;“奉直大夫”和“朝列大夫”是指胡文光的官衔和品级。二楼中间西面为"胶州刺史"、东面为"荆藩首相"斗大双钩楷字,书体遒劲,这些文字介绍了胡文光曾担任过胶州刺史,还担任过朱元璋儿子荆王府的长史,故称"荆藩首相",该坊属于胡文光的功名坊。三楼中轴线上镌有"恩荣"二字,是说这些功名都是朝廷和皇上的恩典赐予。
整座牌坊是仿木结构,全部用质地坚实细腻的"黟县青"石料建成。全坊雕有菱花图案、倒匍石狮、漏窗、盘龙,圆形漏空花翅、12块八仙、文臣武士人物,精美异常,集浅雕、浮雕、漏雕于一体,是徽州石雕的精美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坊现随西递古村落一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说说坊主。坊主胡文光是举人。嘉庆《黟县志》记载,胡文光考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乡试举人。宦业传记载,胡文光任江西万载县知县,后升任荆王府长史。胡文光在万载县当县令期间,做了不少有益于老百姓的事情,他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去除陋习,改善民风。又剿灭土匪,保一方平安。政务上,他清理完了多年累积下来案件;还修建学校和养老院,少有所学,孤寡者老有所养;建常备仓,以备水患旱灾之时闹饥荒,老百姓很是感恩这位父母官。一个人做点好事,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嘉庆《黟县志》给胡文光列传专门予以介绍:“胡文光,字原中,西递人。嘉靖乙卯举人,知万载县(属江西省)。革宿弊,擒巨贼,决两省积狱,筑城垣,修学校,起养济院,立水次仓(水次仓是靠近运河以接运漕粮的粮仓)。巡抚荐之,赐五品服俸,陞知胶州,兼理海运。寻迁荆王府长史,加四品服,以亲老归。”
万载县甚至将胡文光列为县里历史上的名宦,清代修的《万载县志·名宦》中也专门记载了胡文光为官时期的事迹:“嘉靖间知县事,询瘼察隐,善政甚多。迎春亭、养济院、南储仓,皆其所建。中丞刘光济疏荐于朝,加秩留任。复念命艰食,立社仓于涧田、槠树潭、进城、牟村等处,各竖巨厫四,城南竖巨厫八,劝民实粟其中,敛散以时,水旱有备,民甚德之。”
《黟县志》和《万载县志》中的两段传记文字,都对胡文光做了高度评价。
胡文光当到四品官时,以赡养年老父母的为由辞官回乡。四品官可能是当时西递村里品级最大的官了,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以上;再加上胡文光官声很好,有功名有政声,所以在村口立了一座牌坊,嘉庆《黟县志·坊表》中记载了这座牌坊:“大夫坊,在六都,为胶州知州胡文光立。”西递在都图管理时代属六都,此坊名为“大夫坊”。现名“胡文光刺史坊”,可能是解放后,依据牌坊上题刻“胶州刺史”直接名之。
这是《黟县志·坊表》上有记载的牌坊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牌坊,弥足珍贵。
西递村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叫胡贯三,他原名胡学梓,号敬亭,跟当时的歙县雄村曹相国曹振镛是儿女亲家。胡贯三是“贾而好儒”,“仁恤可风”,生意规模很大,分布范围很广,上至武汉、九江,下至芜湖、南京,中到苏州、杭州都开设了当铺、钱庄、布店、作坊、土特产货店……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创业,胡贯三的家当号称拥有“七条半街”、“三十六典”,是“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因而富甲一方。徽州人富而好义,为富而仁,乾隆五十六年胡学梓独资重建了休宁县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道光年间修的《休宁县志》记载了这件事:“登封桥,旧名桥东桥。在县西三十里岩脚。明万历丁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知府古之贤建,丙申(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县鲁点修。甲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圮,知县李桥岱重建。复圮,知县张汝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三甲进士)复建。国朝康熙间桥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蛟水冲圮,五十六年(1791年)黟县人胡学梓捐资重建。”
当年,胡贯三不但重建了登封桥,还重建了登封桥南北两侧桥头的两座牌坊,俗称登封桥坊。关于登封桥坊,1988版的《齐云山志》有记载:“(登封桥坊)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登封桥南、北各一座,为二柱楼阁式,青瓦飞檐,无雕饰。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此桥被山洪冲毁,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由黟县西递村富商胡学梓(胡贯三原名)父子重修四柱冲天式石坊二座,立于桥之南北两端,坊高9米,用黟县青石筑成。现存桥南石坊一座。桥北坊1953年毁。”
胡贯三的事迹,道光《黟县志》中有介绍,胡学梓,字贯三,人称胡贯三,六都西递人。他非常孝顺父母,父亲客居江西做生意,他思念不忘,几次跋山涉水去探望父亲。他的弟弟夭折了,母亲痛哭失明,求医无效,胡贯三早晚用舌头舔母亲的眼睛,他母亲的眼睛因此得以复明(民间土方,不可效仿)。亲人去世,他哀毁骨立。胡贯三平素乐善好施,县里商议建书院,他第一个捐了银子五千两。遇到灾荒年份,他赈济乡亲,前后捐出白米六千多石。他独自建造齐云山下登封桥、霭图桥。跟人一起建造鱼亭永济桥,修造本县及歙县、休宁县、祁门县大路九处,前后花费白银超过八万两。农村交通不便,常因河流挡住去路,他捐资建义渡,方便老百姓出行。有人家里穷苦,人死后无地无棺木安葬,他买地作义冢,并施舍棺木助瘗;平日里散药施茶更不在话下。他做这些利于乡里乡亲的好事,几十年如一日,为之不倦。嘉庆十二年县里乡绅一起请求县里向知府详细报告胡贯三为善乡里的事迹,希望能够把他的事迹写入江南通志。
胡贯三家族经商,累计产业多达 500 万两白银,是货真价实的徽商巨富。他在世时被诰封正四品中宪大夫;去世后,嘉庆十三年(1808),又诰赠正三品通议大夫。 道光《黟县志·选举·人物》:“胡学梓以子尚燴主事,封承德郎道衔,封中宪大夫。以孙積知府加三级,赠通议大夫(见尚义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俗称厚德载福。胡贯三生有三子:长子胡尚燴、二子胡尚焘、三子胡元熙。
胡尚燴,字如川,候选道。胡尚熷与其弟胡元熙跟他们父亲一样,热心公益事业,嘉庆十一年兄弟俩出巨资捐银一万五千两建造碧阳书院,看到书院旧的规章已经废弛,亲自重新修订再予以执行。他还移建了黟县的常平仓,在原常平仓旧址上创设试院;出资修葺府、县学宫及祠堂、道路;捐资给府城(歙县)紫阳书院作办学经费。如今西递村里的膺福堂说是胡尚熷的故居,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胡尚熷有两个儿子:胡积貢(音)和胡积堂。胡积貢(音)早逝,有两个儿子,均有心疾,有胡积堂照顾。胡积堂,字汝华,候补员外郎,精通音律和数学,兼通星学,富藏书画,著有《致知一得录》。后其子胡文铨请求当时驻扎在祁门的曾国藩作序。如今,西递村履福堂的主人说是胡积堂。
胡贯三的三子胡元熙,字叔咸,一字崦农,道光元年辛巳恩科乡试举人,授官兵部武选司郎中,在浙江历署衢州、湖州、嘉兴等府,补严州府改处州府,调杭州府知府,兼护粮漕道。为官时期,胡元熙以善断官司著名,辞官回乡后,他把断案经验记录下来,写了一本《决断录》。
胡元熙年轻时被歙县雄村曹文敏公曹文埴所器重,曹文埴把他的长孙女,曹文正公曹振镛的大女儿嫁给了他。雄村曹氏是四世一品,曹振镛位极人臣,死后谥号“文正”,入祀贤良祠,谥号与曾文正公曾国藩相同,可见地位之高。胡元熙妻子曹氏是西递乃至黟县门第最高的媳妇。
道光二十二年(1842),徽州府城(歙县)河西太平桥毁于洪水,胡元熙与歙县人程祖洛等倡建,集银十万两重修。中途程祖洛因病去世,胡元熙独承担建设资金,历时7年而建成。该桥横跨练江,“规模宏敞,延袤八百尺,广二十尺有奇,为洞者一十有六”,为徽州最长最宽的石拱桥梁,至今该桥依然为主要交通要道。《徽郡重建太平桥记》碑文载:“……计为役者七年,共用白金若干,桥局之费,监工者之既禀,则胡公独任之。……胡公名元熙。乐输者别为立碣,俾佥垂不朽”。
咸丰七年(1857),太平天国攻陷安徽,朝廷下旨让胡元熙输财办团练,他屡次建功,可惜此时胡元熙年岁已大,力不从心,后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胡元熙有两子胡积垲、胡有壬。长子胡积垲,字又皋,历署山东宁海知州、高苑知县,有政声。道光二十三年(1843),补知掖县;道光二十七年(1847),兼署平度州事;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掖县任上。次子胡有壬,字小乡,道光二十九年乙酉科乡试举人,任詹事府主薄,候选知府。
图片
“江南六富”之一胡贯三故居是位于西递大夫第后弄前边溪畔的惇仁堂,建于清康熙年间,胡贯三晚年居住在此。惇仁堂古朴而典雅,房屋是五间二楼。
曹文正公曹振镛女婿胡元熙的故居是西递村笃谊庭,又称枕石小筑,建于清道光年间。胡元熙在西递村还有一处住宅叫桃李园,位于横路街中部,建于清咸丰年间,由正屋和庭院组成,是西递唯一的住宅和书馆在一起的建筑。后进厅堂两侧有12块雕花木板,上面依次镶西递风景图,有书法漆雕《醉翁亭记》全文,这是出自康熙年间古黟书法家黄元治之手。
徽州人一般一代经商,二代读书进入仕途。徽州人深知:“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5-4-8 20:56 , Processed in 0.150269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