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抗战家书到爱心善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合肥好人”胡清希望继承祖父、父亲遗志服务社会

  胡清与母亲胡朝珍展示抗战胜利纪念章。

  半个月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作为抗日烈士蔡炳炎的孙女,60岁的胡清站上天安门广场,与十年前父亲蔡浙生一样,见证着祖国国防的强大——这份跨越三代的家国情怀,正从泛黄的抗战家书中走来,在她的爱心善举里延续。

  祖父绝笔家书就怕不能为国而死

  “祖父的《遗书》精神,我们永世不敢忘!”9月17日上午,在母亲的家中提及家族故事,胡清的眼神格外坚定。

  她的祖父蔡炳炎是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的著名抗日将领。1937年,带着“军人不怕死,就怕不能为国而死”的信念,率5000将士奔赴被称作“血肉磨坊”的上海罗店战场。

  激战中,他身先士卒,身中数弹牺牲,年仅35岁。

  在母亲家中,胡清小心翼翼翻出祖父出征前写给奶奶赵志学的绝笔家书复印件。字里行间,既有对家人的牵挂,更有保家卫国的决绝。

  1987年6月,赵志学老人将家书与祖父写信用的钢笔一同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让这份家国情怀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抗日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将蔡炳炎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故事在胡清口中,成了代代相传的精神坐标。

  父亲匿名善举捐退休金帮困难家庭

  蔡炳炎牺牲时,在书信中提及的幼子“老八”蔡浙生尚不满一岁,虽未留下与父亲的记忆,却将爱国奉献的精神刻进了骨子里。

  胡清回忆,父亲曾在合肥市政协工作,退休后定居庐阳区双岗街道高河埂社区,是邻里眼中“闲不住的好心人”。

  在获悉社区还有部分困难居民后,2018年起,蔡浙生做出一个决定:每年拿出一个月的退休金即6000元,以匿名方式交给社区,用于帮扶困难家庭。

  直到2023年父亲去世,她才从母亲口中得知这个秘密——五年间,父亲累计捐出3万元,帮扶了100多户困难家庭、50多名困境学生。

  更让人动容的是,蔡浙生始终坚守“三不”原则:不宣传、不报道、不与被捐助人见面。

  这份低调的善意,像一盏灯,照亮了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也成了胡清心中最温暖的榜样。

  接过爱心接力棒践行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祖父为民族捐出生命,父亲用退休金温暖他人,我这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2023 年蔡浙生离世后,胡清毅然接过爱心接力棒。

  尽管自己每月退休金不足3000元,她仍坚持每年捐出6000元,延续父亲的温暖善举。

  不仅如此,自2010年退休后,胡清便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在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担任兼职期间,她四处奔走,通过讲述祖父的抗战故事、举办红色主题展览,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如今,照顾母亲、参与公益、传承红色文化,成了胡清生活的三大重心。她表示,“祖父的家书教会我爱国,父亲的善举教会我奉献。而我要用毕生努力,践行三代人的遗志,让这份家国情怀一直传下去。”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峰/文 见习记者 田星星/摄




扫 码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或 微 信 群 ,让 更 多 人 了 解 安 徽 胡 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QQ|手机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3 )  

GMT+8, 2025-9-19 13:29 , Processed in 0.191174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